官员自杀,如何让心情过年关?
—— 学“80后”做关爱达人!
张怡筠

昨天去电视台录像,有人说起08年最后一天,上海某个区的政府官员自杀身亡的消息,媒体报道她留下遗书,说自己精神压力太大。现场顿时一篇寂静,在场的人纷纷表示惊讶和惋惜。这时候,旁边一位制作单位的小姑娘,拿起了手机:“喂,老爸吗?你今天心情怎么样?……晚上我会回家吃晚饭的。”
挂了电话,她注意到我在看她,笑笑地跟我解释:“我爸是做金融投资的,刚刚听了那个消息,想到最近他脸色也不好看,心事很重的样子,觉得有必要关心一下老爸的心情……”
哇,真是个体贴而懂得关爱的“80后” !
常有人认为,80后年轻人的特性就是自我中心,不会换位思考,习惯于索取而不知道付出,是冷漠自私的一代,这个刻板印象未必正确。
不久前,益达口香糖做了一个“80后关爱行为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80后人群中,有67%的人认为关爱亲友的行动很重要,另有超过一半的人有经常而有实际的关爱行动!可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们,不但懂得关怀,也很热衷用生活中的点滴行动来表达对父母和朋友的关爱。
说到关爱,我也特别注意到,调查中“80后”最偏好的关爱行动仍是“帮他做事情,照顾他”和“见面谈心”这样的经典方式,这个比例超过了50%,而只有不到20%的人选择网络沟通的方式。
也许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80后的网络一族,应该更倾向于用网络,MSN或者Email来传情达意,会有鲜明的“网络生存的虚拟色彩”。
看来我们是高估了网络在传达关爱中的作用,网络作为一个辅助工具,人们喜欢用它来迅速处理工作信息,而当要传递关怀的时候,“公事公办”的网线就会功力大失。
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沟通中,眼神、肢体语言等非言语符号所传达的信息量占到90%以上,而言语传递的内容只占不到10%。当你对着冷冰冰的电脑屏幕码字,所传递的情感是生硬的,如果没有表情符号来帮忙,负责传递少量的情绪讯息,一不小心还会造成误解呢!
相比之下,“土”一点的电话,至少还可以传递语气的情绪信息。而只有当我们面对面,才能感受到彼此的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关心的情绪传达。说到底,沟通中,情绪才是关键。所以,与关爱调查的结论一致,关爱,还是“面对面”的最好。
事实上,念心理学的我一直认为,只要我们还是人,不是机器人或是外星人,人跟人之间互动之间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永远是需要面对面的、有情绪交流的、有温暖身体接触(比如拥抱和牵手)的互动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充满善意的、温暖的身体接触,会镇静我们的神经系统,让压力荷尔蒙下降,并让我们感觉备受鼓舞。所以每当遭遇重大天灾,许多人痛失亲人的状况下,最好的安慰语言是拥抱不是言语。在那种情况下,再怎么说“节哀顺变”也只是隔靴搔痒,而一个温暖结实的拥抱,就是给当事人最好的支持和关怀。
这是因为,肢体动作所传递的情绪讯息,不需要经过理性中枢,走的是情绪中枢的线路,更原始直接,也更能表达真实的情感!
年关将近,经济不景气,压力最大的莫过于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他们是社会的中坚,也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所以也是最需要被关怀的对象。
让你我相互提醒,用具有温暖效力的方式,例如打电话问候,见面谈心,来表达自己的关爱。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当下,我们可以减少股票投资,但不可忘记投资人际关系。
事不宜迟,让我们在岁末年初,学习“80后”的关爱达人,快快展开关爱行动吧!
相关阅读:
张博士“情商讲师培训”精品课程 热招中!
爱,如何做出来?
你今天关爱了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