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人生》被红灯警告 朱军难辞其咎

(2007-04-05 20:30:28)
 
《艺术人生》被红灯警告 朱军难辞其咎

 
    央视品牌栏目《艺术人生》遭遇收视危机,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收视统计中,《艺术人生》被亮红灯警告,这已经是继去年第四季度《艺术人生》拿过一张“警告单”之后,再次被警告。《艺术人生》面临整改,《艺术人生》何去何从?

 
    任何一档电视节目都有一个开发、投入、成长、成熟和衰落的生命周期。如何延缓主持人节目的衰落,创新是惟一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朱军的煽情功力让《艺术人生》在很长一段时间赚足了人气和眼泪,现在却令人反感,这是为什么?朱军在节目中最爱说的三句话,“这段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何影响?”“你当时没有想过放弃?”“你最想感谢谁?”就是因为朱军主持风格日趋程式化、模式化,每期节目的开场白、中间的衔接语、结束语几乎一样,鲜有新意。长此以往,势必导致观众失去审美兴趣而产生厌烦。
 
    《艺术人生》在表现形式上,往往是看到同类型的其他栏目运用了一种元素,便拾人牙慧,并没有从深层次考虑为什么这么运用,比如有的节目为了活跃演播室气氛,运用娱乐元素,让嘉宾领唱歌曲,气氛尽管热闹却伤害了内容的表达,使节目显得不伦不类。有一期“《长征》组歌”节目,嘉宾一一唱起曾经在《长征》中演唱的歌曲,背离了节目的真实表达,节目看完,缺乏深度。
   
    在邀请的嘉宾和话题的选择上,《艺术人生》给人捉襟见肘,江朗才尽的印象。问题就在于《艺术人生》缺乏节目系统观念,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同样的访谈节目,《艺术人生》就是缺乏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等优秀访谈节目所独具的个性。
 
    《杨澜访谈录》关注人的性格特点和独到见解,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揭示一些“历史背后的历史”,在对过往的反思中寻找人类智慧的光芒。因此在《杨澜访谈录》中出现的嘉宾,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名,更多是因为他们身上在那个时间段上具有的新闻性和时尚性。
 
    与此不同的是,《鲁豫有约》将自己定义为“寻访昔日的英雄和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人们的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记录谈话模式”,因此邀请的嘉宾确切地说并不是当下的名人,而是一些“有故事的人”,有的是经历宦海沉浮的敏感人物,有的是曾经给中国社会带来话题并充满沧桑的风云人物。
 
    而《艺术人生》,嘉宾“鱼龙混杂”,一些嘉宾虽然名气大,但其“艺术人生”却缺乏厚度和积淀,导致访谈内容过于娱乐,倒成了娱乐明星记者发布会。比如有一期”红楼梦演员二十年后再相聚”,不知道是否由于节目长度的限制还是没有经过严密的事前策划,嘉宾谈话内容无外乎聊聊当年的轶闻趣事,话题显得十分仓促而草率,给人浮光掠影的感觉。2007年1月,央视谈话类节目《对话》的前制片人罗振宇披露,《艺术人生》之类的谈话类节目的谈话过程属于“照本宣科”,不说真话。
 
    另外,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其本人的公众形象将直接对其主持的节目产生影响。2006年11月崔永元炮轰央视身边的同事“两面三刀”:采访完一位艺术家后,该主持人却说“这傻×今天真配合”。外界猜测崔永元说的是朱军,朱军回应:“我绝不是这样的人。”一个主持人有了名气,有了影响,就高高在上,为所欲为,其最后的结果只能被观众遗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