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礼让(作者:孙小然)

标签:
教育育儿文化 |

宽容礼让
作者:孙小然
俗话说“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是啊,有很多时候只有“忍”,才能平息怒火,解决问题。那“忍”又是什么呢?“忍”就是“宽容礼让”。如果不懂得宽容礼让,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2018年,重庆万州一辆公交车冲破桥栏,直冲入长江,是什么引起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呢?原来,是车上一个女乘客刘某因不慎坐过了站,要求司机冉某停车,冉某不同意,两人便争执打斗起来,打斗过程中车子失控,冲入长江。救援工作者们急忙开始营救,其中一位救援人员的老父亲就在车上,此时老人离家只有71米!可这71米,却是永远再也无法跨越的距离。
我认为,刘女士乘车坐过了站是因为她自己疏忽,不应该让司机停车,更不应该再被拒绝后暴怒,如果她能多一份宽容的心,她错过的或许只是一两个小时,而不是美好的一生了吧。司机在这件事中也有责任,他不应该一言不和就动手,不专心开车,从而拉上其他乘客一起送了命。而其他乘客呢?他们在这件事中扮演的就真的只是一名名无辜的被害者吗?不,他们看到了司机与人发生打斗,却不去将他们拉开,那么发生了危险和意外不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吗?
“六尺巷”的故事,想必大家也都不陌生,从前有张家和吴家两家,两家中间离得很近,毗邻而居。有一次,两家都要扩大房子范围,结果起了争执,谁也不让谁,后来,张家感觉应该对邻居抱有一颗宽容心,就把房子向后移了三尺,吴家见了很羞愧,也让了三尺,就形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从这个典故里我们可以看到,两家从开始的“谁都不肯退让”,到后来的“各自退让”,就是因为两家人都懂得了宽容,更是利用起这份“宽容”,做到了“礼让”。我认为,如果大家都能认识到宽容的重要性,并抱有一颗宽容心,就会情不自禁的理解对方,并礼让对方,所以,只有宽容,才会礼让。
我们亲爱的周总理也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次,他在刮胡子时,咳嗽了一下,刀子瞬间把脸划破了,理发店店员吓坏了,连忙道歉,但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说:“没关系,我在咳嗽前并没有告诉你,你并不知道我要动了,这不怪你。”
我从周总理的话中感受到了,周觉理抱有一颗宽容的心,他会包容别人,我敬佩他,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抱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忍”,只有学会“忍”了,才会懂得“让”的真正含义。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薛日宣说过,“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不争,不辩,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人,才是高格局。俄罗斯作家尤·邦达列夫也说过,“谁能谅解人,谁就能拯救人”。所以,让我们用宽容的心去面对世界吧!世界一定会更和谐,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