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礼让(作者:朱梓宁)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宽容礼让
作者:朱梓宁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孔子曾经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在圣人眼里,礼学教育是一个民族重要的传承文明。“君子贤而能容恶,知而能容黑,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宽容礼让更是一种文化。
大家熟知的“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古代众多宽容故事的一个典范。
清代的著名宰相张英,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信里主要就讲了家乡的亲人因为邻居和自家不肯退让修墙,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矛盾,还引起了官司。张英得知后就写了一封回信,信件的内容仅仅是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家书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就退让了三尺的距离。邻居家或许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让出了三尺,就成为了现在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
宽容礼让有时不仅是在行为间流露出来的,语言上的宽容礼让也同样打动人心。
列宁在一次上楼梯时,遇见一位女工下楼,女工一看是列宁就毕恭毕敬地让路。但是列宁却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经走了半截,而我是空手的,请您先过吧!”他这样的话语根本没有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名人,而是显露出他的谦和礼让,显露出他对人的高尚品德。
成为代代相传的人物不仅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不仅拥有的尊贵权利;不仅是有很高的学识和财产,他们宽容礼让的品格往往是最让人敬佩的。
宽容礼让就像清凉的甘露,浇灌了干涸的心灵;宽容礼让就像温暖的壁炉,温暖了冰冷麻木的心;宽容礼让就像不熄的火把,点燃了冰山下将要熄灭的火种。愿我们的生活中,宽容礼让无处不在。
作者简介:齐齐哈尔市铁锋区第五小学五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