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作者:程乾昭)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作者:程乾昭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让我深受感触。
电影采用倒叙的方法,由老年的高适展开回忆,从他与李白在洞庭湖相识,一直到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高适、李白都抱有报国的理想,而他们不止一次的遭受挫折,面对困难,李白选择放荡不羁地生活:喝酒、吟诗、游戏人间……而高适选择的是不停去返乡练武、读书。终于在从小小的八品官,变成了最后的节度使,并在安史之乱时,拯救了大唐,战功赫赫。而李白却成为了被赦免的囚犯。
为什么两人本身天资差距很大,但人生的结局也会这么大呢?
因为本身天资不高的高适,选择了不放弃追梦的理想,为了建功立业不断地努力,不懈奋斗。而李白也有梦想中的“长安”,也在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有时会用另一种选择而麻痹自我,逃避生活。当然,这种生活的李白也为我们留下他无数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或许这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影片中,高适也十分讲义气、守诚信。李白之约他从未失约过,每一次李白叫他去哪里和他叙旧,高适从来不拒绝,并速速前往那里,而李白有时却忘了这事,把他晾到了一边,做人诚信最重要,高适就做到了这一点。
高适少年时读书根本没有天赋,即使青年的他,还需要学童先念一遍才会。而李白却出口成章,十分有才华。但后来高适不停的去努力,最终超越了李白,变得文武双全,样样精通,博学多才。
我们做人做事应该学会像高适一样,诚实、坚持、努力。做一个好少年。
作者简介:齐齐哈尔市建华区育红小学五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