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话》读后感(作者:姜梓涵)
(2022-10-20 14:55:42)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论《说话》读后感
作者:姜梓涵
说话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说话粗野、冷漠、骄横,都会给人留下低级下流,缺乏教养的印象。说话和气、文明、礼貌,让人看到的是一个善良、纯正、美好、纯洁的心。
说话是一门“技术”。你要让听者领会内容,感悟道理。说话有时又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准。往往越有教养,越懂得礼貌的人,说话常常是使用:请、谢谢、不客气等等文明词语,这些文明用语的使用都彰显着此人的素质、家教、工作背景、社会关系等等。
就像列宁对一名普通公务员谦逊地说:“你手里端着东西,我的手是空着,你请先上楼吧。”这句话就能体现出列宁的修养与文明。
1955年,毛泽东回韶山邀请亲友中的老人吃饭。并向他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的酒,不敢,不敢。”毛主席立即回答:“敬老尊当,应当,应当。”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多,都能足以证明,越有涵养的人,语言就越发文明。
语言的美,不在于辞藻的华丽,也不在于抒情描写,而主要在于适合的语言环境。
“你好”它体现了谦恭和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请”也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的同时也尊重了自己。“对不起”可消除不必要的麻烦和灾祸。“没什么”表示自己胸襟开阔和豁达的性格。还可以把窘境中的同志解脱出来。“别客气”表现出你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你诚恳谦虚的美好心灵。“再见”表现了友谊在告别声里继续的发展……
文明用语一定要记住三要素“文雅、和气、谦逊”。语言不从根本下功夫,往住是学不会的。所以,我认为说话是家庭、学校、社会从小到大都一直在培养的话题,时刻不能忘记的主题。
作者简介: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逸夫小学六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