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水,邀请你来做一件浪漫的事 | 为你读诗
在春风里读诗,唤醒生命的诗意
今日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在中国文化意象中,春雨、春风历来都是美好的存在,春风解冻,春雨润物,都是孕育万物的力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想邀请你来做一件浪漫的事。我们以《诗经》之名为你准备的第二份“春天的礼物”——《诗经》共读学习营。
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一起阅读中国经典共读《诗经》
听古典文学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董梅老师,为你讲述《诗经》的经典之美。(文章口述:董梅,文字整理:水清深)
汉语之美和母语源头
《诗经》是三千年到两千五百年前的、以汉语作为表达的诗歌,也就是说,在今天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其实就是和中国的汉语、我们的母语、最古老的经典在进行对话,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
如果我们想到母语的生命,中国的孩子们在开蒙的年纪,差不多是六七岁,也许有很多孩子会早到三四岁,父母就会给他们背唐诗。唐诗是距今一千三百年的诗歌,也就是说,中国的孩子们六七岁就开始穿越千年,和李白、杜甫、贺知章、孟浩然这些伟大的名字,这些伟大的生命对话了。
如果我们向更为古老的两千五百年之前去追寻的话,当我们在读着《诗经》的时候,我们就是和两千五百年到三千年之前的、留下了这些诗篇的、活泼泼的生命来进行对话。
而我们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是同一种文字,这在现在的世界范围内可以说是孤例,不再有第二种这样的语言,它有着这样古老的生命,而到今天仍然鲜活。所以,阅读《诗经》是可以让我们邂逅汉语之美,可以让我们追寻到母语的源头。
比如翻开《诗三百》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篇诗可以说脍炙人口,君子与淑女这对形象已经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最理想的佳偶。淑女之窈窕,而君子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样的情感多么美好。而这首诗的终结是一场隆重的婚礼,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首诗为中国的夫妇、家庭奠定了一个非常美的观念的基础。
直到今天在中国的某些乡村,在婚礼上仍然会有村中的老人作为傧相唱出这首诗,来作为对于新郎和新娘的祝福,所以,汉语之美,其实是在我们的族群的生活之中一直延续着它的生命的。
在《邶风》之中有一篇《击鼓》,也许你熟悉这首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赴死的战士在临别之前和自己的爱人留下的誓言,这一去就有可能是生死两隔。“如果‘我’还能活着回来,‘我’就要像现在这样‘执子之手’,和‘你’手牵着手一直白头到老。”还有什么样的誓言能比这个更加坚定、沉着、持之不悔的呢?我们到今天在汉语之中还找不到能够取代这四句的作品,如此之坚定、沉着。
而在《秦风》之中我们会看到另外一种慷慨悲壮。《秦风·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秦人是强悍的,秦风是慷慨壮大的,一场战争就要开始了,而秦国上下同仇敌忾,厉兵秣马。每每到现在,当我们面临国难,当我们的国家面临着重大危难的时候,这首诗会是被记起来的第一篇作品。
《诗经》
中国人的情感是和性格相关的,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中国的艺术审美也与这样的性格特点相依,我们往往不是那样的直露或者说并不欣赏那样的直露,我们更为欣赏的是一种含蓄、委婉、有节制的表达。所以,孔子说“无过无不及”,就是说要“恰如其分”。也因为这样的一种情感的基调和性格特点,会形成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的诗之中一种温柔敦厚的特点。
比如说《小雅·采薇》中我们会看到,经历多年的战争而走在回乡的路上的战士,他的心中所出现的图景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眼前是冬雪飘零,但是“我”的心中拂之不去的是当年“我”离开的时候正是春天杨柳依依,亲人与我送别。
我们看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八个字的时候,你感觉到的是一种柔软的情感,是一种依稀的追忆。但是,你知道在这八个字里所含有的情感背景是什么?因为那样的一种“往矣”其实是奔赴战场,有可能是生死诀别。
而同样的情景,我们会看到在杜甫的《兵车行》之中有过表现。杜甫的笔下就是另外一种境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才是对于战士开赴战场之前的与亲人送别的一种真实情景。爷娘妻子都在哭嚎,都在拦阻,但是在《诗经》之中所有的这些情景、声音,撕心裂肺的痛都被隐去了,只化作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仍然对人有依依不舍之状,那么,亲人的不舍就可想而知,都在不言之中。
《诗经》共读学习
所以,我们会在这样的诗里看到所谓的“情景交融”,我们从小就会在课本之中读到“情景交融”这四个字,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把自己的情感分附于外物,给柳树,给花朵,给云,给风,给山水,让它们负载着你的情感,万物代“我”而言情。这样的诗就会取得一种内在的力量,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有着万千的情感,在有限的语言之中,而它的源头在《诗经》,在《采薇》。
这就是经典的意义,一经确立,无可超越。
《诗经》就是这样的一部来自于三千年前的经典,让我们能够看到、能够触摸到自己的母语的源头,能够和这些作品背后的那些鲜活的生命直接产生交流。《诗经》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通过它我们可以唤醒母语,唤醒自己生活中的诗性,唤醒我们身边脚下这一块国土的诗性,这就是“今天为什么我们还要读《诗经》”。
经典需要专深阅读
像《诗经》这么古老的一部经典,就更需要顶级的专家老师带领我们直观而专注地深度阅读。我们有幸邀请到古典文学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董梅老师,从这个春天开始,通过21天高浓度的深入阅读,享受中国古典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
董梅老师是我们心中与《诗经》气质最为契合的古典文学学者,有人说“温文尔雅”四个字就是专门用来形容董梅老师的。在中央美术学院,她的古典文学课是美院学生不愿落下和错过的。
《诗经》的伟大
因篇幅限制,一篇文章所能够传达给你的其实很有限,你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看到、听到更多董梅老师关于《诗经》的内容。
但,无论怎样侧面了解,都不如亲自体验来得更为真切和清楚。在第一部中国经典共读《论语》的学习中,我们就和学员们一起创造了非常多难忘的瞬间。
连麦希腊雅典,实现了“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每晚伴读分享、群内交流带来的督促帮助大家坚持每天阅读,所有学员的打卡字数达到了449360字,相当于两三本普通畅销书的字数;开营与结营的仪式感也收获了学员们的高度好评,甚至是超出他们的预期和以往的线上学习经历;共读礼物让大家觉得格外暖心……太多这样美好的瞬间,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知道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并且这段共读经历在之后的生命里也会被我们不断阅读。
经典和共读
春天,带来苏醒,也带来启蒙,这场为期21天的《诗经》共读,可能是这个春天里你给自己、给家人、给孩子的最好的春日礼。
春始属木,让我们在这21天时间里,跟随董梅老师一起重返《诗经》的时代吧!闻见两千年前的花香,以古人之心为心,最终返回当下,收获一个更为明朗、清澈的自己。
审校 | 西格玛
头图作品 | 傅抱石
配乐 | 雨法雨《于心了然》;李志华《清音流水》
2月20日晚10点,演员彭冠英为诗人灯灯的《风吹着过去》。
From 读者 雨儿格儿
一诗一瞬
图片
早春二月
风,吹开水里的云朵
太阳正将诚意洒落
岸边的树林,跌落进倒影里
弯弯绕绕,随波而流
我坐在江堤边
等候那只报春暖的鸭子
那是我与它,每年的约定
古诗 |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雨千?《风》
一天一首古诗词 | 雨水节气古诗词,邵雍《春雨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