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文化 |
8月18日晚上8点以后的几个小时,虽然很短,但意义非凡。“复活”这两个字又将成为娱乐界乃至整个社会各界的流行语,一如去年的“PK”,从湖南卫视的电视发射塔飘出来,一路飘飘荡荡,弥漫在我们的身旁——
在35个复活选手中,我认为郝菲尔、党宁和朱雅琼复出的可能性很大,而且郝菲尔有问鼎全国五强的实力和可能。我很欣赏郝菲尔的音乐造诣和她的大家风范,喜欢党宁的个性魅力和朱雅琼的艺术境界,但我更喜欢复活赛本身。
曾几何时,一句话一件事就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文化沉淀使我们别无选择,比如高考。一次性决定的东西太多太多——什么时候高考也能引进复活制,我们的教育改革也就成功一半了!
成王败寇的文化传统,在超女复活赛启动的那一刻就在悄悄改变着——我们也许意识到了,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但我的心里已经准备好了在未来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在任何失败面前轻轻地呐喊一句——我们可以复活啊!
仔细想想,世界各国的文明,基督教对人类的贡献仿佛是最大的。因为基督教是唯一一个理论上允许试错的宗教,比如忏悔,比如复活。虽然这看似简单,可是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文化后果!因为可以试错,所以,在基督教文化的世界里,人们就不会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桎梏,失败的经验可以得到完整的传播,从失败转向成功的模式于是成为其社会的主流。而失败的经历自然也就成了成功者重要的人生资本——你都没有失败过,想成功靠谱吗?
相反,在我们东方文明体系特别是成王败寇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反省的思维训练,没有试错的文化结构,只有成功者拥有文化的传播权,由他们来传播成功的喜悦和成功的模式,包括传播狂妄和自大,而失败者传播的只有痛苦和被成功者夸大了的痛苦。而痛苦的背后,是对试错者的机会的剥夺,和在高昂的试错代价面前的退缩和裹步不前!反省越多,胆量越小!--这事要失败了,我们怎么办啊?
所以,当有一种试错机制放在那里的时候,那些第一次失去机会的人就不再是反省自己为什么错了,而是如何准备自己怎样再次成功!他们不但有再次成功的机会,还可以把这种第二次成功的模式看作人生的主流模式来传播和推广。因为一次性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的成功都要经历第二次或更多次,所以,第二次成功意味着社会的宽容,意味着个体的不断成长,也意味着一种试错机制的慢慢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