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就一定如烟吗——新年随笔
(2020-01-01 13:38:40)
标签:
有失有得心态转型随笔 |
2019 马上翻过去啦!屈指一算,从2018年3月31日离京至今已经整整639+1天啦,突然有一种留下点文字的冲动,于是来到湖畔寓所,敲起了键盘,反正马上跨进新年了,也不违背上篇文字后“本年度休笔了”的宣告。
639+1天,应该先盘点一下 。
2018年的9个月:参加会议9次,其中6次作大会发言,因事外出7次;足迹涉及西安(两次)、宁波、深圳、大连、北京、上海、长沙、三亚、南京等地。写作五篇文字,一论文获中国编辑学会优秀论文奖,并获科研先进个人;武侠大家查良镛先生仙逝,受苏州电视总台邀请,作为嘉宾访谈直播。基本上实现了“逐步淡出,每月有选择接受邀请出去一次”的规划。
2019年:参加会议4次,讲座8次(南京、青岛两场、长沙、西安、大连、杭州、乌鲁木齐),外出共13次,足迹遍及北京、三亚、上海、南京、青岛、长沙、西安、大连、杭州、乌鲁木齐、延边。发表长文4篇,一论文获中国编辑学会优秀论文奖,一论文为人民网、光明网、中华读书报先后发表,回忆录《追梦 我的出版问道历程》出版,为我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本年度值得记上一笔的除了职业生涯总结正式问世外,年初还利用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之机,去往社里旁听了三个部门的年终总结,很为同事们的努力与业绩感到欣慰。今年的规划是两到三个月有选择接受邀请出去一次,但是今年没有做到,甚至超过了去年的频率。不过8次讲座,大多是省委宣传部邀请,为了我们的出版事业,这也是我一个老出版人应尽的责任。
年末,往事清零,过去再好,也已过去,曾经再美,都成历史。不管过去是风光还是辉煌,不管曾经是幸福还是忧伤,都已经不重要。然而,清零不等于忘记,逝去,不等于丢弃。639+1天的退隐生活,感慨颇多,清零前仍可回味,逝去时值得记忆。
有失必有得,思考角度不同。
失去什么?失去了继续为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单位直接效力的机会,当然还可以而且也应该继续关心;失去了权利、待遇,那得看你在位时是如何使用你的权利的,在位时是为了什么的?失落感,那就要看一个人的境界,看你在位时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看你的人气,看你的为人。如果你把责任看成是权力,那失落感是必定的!
得什么呢?放下,意味着新的开始,尤其是如我这样离开工作岗位的人,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不是随便就可以体会到的。在岗时的累,其实更多的是心累,责任感、使命感,让你不得不自律、努力乃至于竭尽所力。放下了,首先随之而来的是轻松、潇洒,因为真正进入可以说自己想说(当然前提是能说)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当然也包括另一种责任感产生的“事”)。
放得下,就会有新的收获。看着我的生命的延续——两个宝宝的成长,尤其是看着朝夕相处的二宝,从蹒跚学步到背着只装一个水壶的书包上幼儿园的托班,从呀呀学语到可以奶声奶气唱完《国歌》、可以与我“讨论”我的智商是多少,我们是在慢慢老去,可她们真是在很快长大。
放下了,回归自由。不用上下班,没有周末、假期休息的渴望,因为时间都是自己的(当然仍有必须占用我时间的时候),开车再也没有被人无礼超越产生的愤怒,哪怕二宝在路上对小蚂蚁产生兴趣观看,也一样饶有兴致地在旁陪伴等待。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是一种人性的回归,这种自由,不身临其境也是无法体会的。
我也赞同这样的语言:年末,往事清零;余生,得失随意。无论何人,重要的都是活好当下,珍惜眼前,开开心心地度过剩下的每一天。顺便借用网络上刷屏的帖子与大家共勉:
无法左右的,就随缘,难以挽留的,就放开,让人烦恼的,就忘却。得不到的,找个理由祝福;走不通的,换个方向努力;想不开的,寻个借口放下。生活就要看清当下,看透过往,珍惜眼前;缘走不求,随缘往来。做知足的人,别无他求,安稳自由;做重情的人,不谈亏欠,不负遇见;做乐观的人,不卑不亢,随遇而安;做豁达的人,简简单单,过好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