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忘初心——写在“4.23”之前
(2017-04-22 19:35:44)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杂感 |
文化是社会、国家的精神命脉,自从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阅读就成了国民修养的标志,成了国家文明程度衡量的标尺。倡导阅读就是要营造无处不在的氛围和环境,建立健全全民阅读长效机制,养成国民的阅读习惯,建设一个书香充盈的社会,这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位领导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倡导阅读、倡导全民阅读是正确而且必要的,以色列人年均阅读64本,与我们这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年人均阅读不到5本相比较,我们是否要感到脸红?提倡读书的风气,提高国民素质,其重要性一点也不比那些GDP的数字差。
然而,喜欢搞运动,喜欢人云亦云,喜欢一哄而上的我们,在如何倡导全民阅读上动尽脑筋,想方设法,花样翻新,令人耳目一新,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红极一时。在这样的热潮下,笔者却又想起了阅读可不是可以靠这种运动的方式进行的,渲染、营造氛围是需要的,然而,真正的阅读还是一件极其私人化的东西,因为各人的年龄、身份、工作、环境、追求不一,因此阅读必须因人而异。曾经有一个主流媒体要求我给在校大学生开一个推荐书目,我拒绝了,拒绝的原因正是出于这样的理由。我只提出了关于阅读的三点建议:读一些经典,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读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
明天就是“4.23”,一系列的活动将如期举行,国家关于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条例正在征求意见,估计很快出台,我们的国家,今天的社会是应该多倡导读书,多一点读书的氛围。但是我不希望全民阅读成为一场运动,花费巨资,去为了一场“秀”,这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我们应该多干实事,一切政策、措施必须落地,落到实处,多扶植一些实体书店,多建设一些公共图书馆,这是我们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城市形象的名片。在这个日子到来之际,听到的却是南锣鼓巷放不下一个书店,上海季风最后一个门店上海图书馆店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等不和谐的讯息,实在让人感到无语。
阅读不是为了作秀,文化不能成为“口红”。阅读应该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