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二十七
获最高奖后的深思
努力耕耘,总是有收获的。2008年,是我丰收的一年。
十多年的努力,不仅策划的图书在2003年就获得了国家图书奖,而且入选了首批中国新闻出版业领军人才,喜事连连,2008年,我一举获得了三项国家级大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第十届中国“韬奋出版奖”。
那还是2008年7月下旬,我正在海南举办《爱在燃烧
汶川诗草》的首发仪式,北京传来消息,我获评第十届中国“韬奋出版奖”,即将公示。说实话,刚得到消息,我有点不敢相信,当时在组织申报的时候,虽然社里把我报上去了,但自己对此压根没有放在心上。“韬奋出版奖”——出版界个人的最高荣誉,那么多的出版界我敬重的前辈到退休甚至辞世也没有登上这最高殿堂,我,一个地方大学出版社——还是一个成立才15年的新社、小社的总编辑,能获此殊荣?用“做梦也没有想过”来描述也许是最为贴切的。其时,江苏这样一个文化大省、出版大省,仅有一位老局长,退位后在第五届评选时获得过此殊荣,之后那么多年,还没有第二人获得过。全国地方性的大学出版社中还没有获奖的先例,我怎么可能有此奢想?估计社里对此一笑了之者或许也有之。
9月27日,《光明日报》正式公布了第十届中国“韬奋出版奖”20人的名单。“半路出家”的我竟也真的位列其中,欣喜之余真的感到压力很大,共10届“韬奋出版奖”江苏才进入2人,全国大学出版社进入才3人,中国出版界10届共128人获得过此奖项。这样的荣誉对于我——一个省属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人来说,实在是感到尤其地重甸甸的。在28日的博客上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记录了其时其境的真实心情:“我已没有退路,惟有努力前行,为中国的出版事业、出版教育事业、出版理论研究尽自己的微薄力量。”
附《光明日报》的报道和名单
20人获第十届“韬奋出版奖”殊荣
发布时间: 2008-09-27 07:24
本报北京9月26日电(记者庄建)恢复奖名的第十届“韬奋出版奖”,今天将其崇高的荣誉颁给了20位在出版发行领域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出版人。
20位获奖的出版人的事迹,彰显了“韬奋出版奖”提倡踏实工作,努力奉献的精神。“韬奋出版奖”将长期从事出版工作且业绩突出
,作为最基本的评选条件。正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评委会主任柳斌杰指出的,通过评奖,严肃、公正、确实地发现人才,扶助人才,促进产业发展,是“韬奋出版奖”受到业界高度关注的一个方面。他说,为此,我们必须把“韬奋出版奖”办成品牌奖项,让获奖者感到光荣。柳斌杰说,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埋头苦干、不慕虚名、终身致力于出版事业的人,都是为中国文化做出奉献的出版家。我们当代的出版家也要像他们一样,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工作,为国家出版文化精品。为此,我们要把那些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文化品位上很讲究的出版人才,把那些埋头苦干、终身致力于出版事业、对出版事业的发展真正做出贡献的人,作为我们这个奖项的评选目标。进入这个奖项的人,应该是中国的出版家。我们要让他们彪炳史册。这有利于在行业内树立踏踏实实、埋头实干的榜样,去除当前知识界浮躁、一夜成名、故意炒作的不良风气。
据悉,第十届“韬奋出版奖”于今年3月启动,截至5月,全国共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出版集团、总政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出版社报来参评人员,最后确定推荐参评人员62人。
“韬奋出版奖”由中国版协于1987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至2004年组织了八届评选,获奖者88位。2005年,改为“韬奋出版新人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每届获奖名额20人。为了体现这个奖项的延续性,从本届2008年评奖开始,奖名又正式恢复为“韬奋出版奖”。“韬奋出版奖”的届数,从1987年首届开始计算,本届评奖为第十届“韬奋出版奖”。
第十届“韬奋出版奖”获奖名单
发布时间: 2008-09-27 07:24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宇鸿 山西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王晓丹(女) 人民邮电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邓子平 河北教育出版社调研员
吴力田(回族) 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公司董事长、 总经理
吴培华 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张伟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代总经理
张叔言 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总经理
苏士澍(满族) 文物出版社社长
陈锦涛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总经理
周殿富 吉林出版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周蔚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林 鹏 科学出版社总经理
罗韵希(女、回族) 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
贺圣遂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
徐华(女) 长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聂震宁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曾少雄 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谢寿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韩作荣 《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
薛炎文 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3月24日,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十届“韬奋出版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颁奖大会暨文艺晚会在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行,我代表出版社出席了领奖大会。就在这一天,我三次登台领取了三项奖励,而三项奖都是对我的努力的回报。除了“韬奋出版奖”这一最高荣誉外,我策划的图书《爱在燃烧汶川诗草》获得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我的论文《编辑职责“后移”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获得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一日荣获三大奖项,其心情可想而知。可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登台领取论文奖的时候,我的两个已经在出版社工作的研究生也同时获奖,这让我感到极大的惊喜,在59篇获奖论文中我“吴门”就占了1/20强,说心里话,这比我自己获奖还感到高兴,因为我看到了我的学生的成长。
连得三项国家级大奖,从编辑工作、科研工作到自己个人的荣誉,这是对我十多年来的努力的充分肯定,心中的喜悦自然不用说,但是,同时,一种压力之感油然而生。正如我在第二天的博文里所说的“欣喜,但压力太大,有点累”,10个字全面形象地概括了当时我的心情。我想起了出版界的前辈们,特别想起了我省出版界德高望重、受到全省出版人敬重的的老局长高斯对我的谆谆嘱咐,我也想起了我的学生们,也就有了在10多天后我的10届研究生聚会后我写下的博文,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在聚会上,我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意思:作为老师的我,其实也应该感谢我的学生们,这里决没有谦虚客套的成分。因为有了你们,才使我有了更大的压力,使我从不敢懈怠,几乎把别人周末出游、业余打牌的时间都用到了如何消解这种压力之上了,说句不怕难为情的话,我的爱车买了整整三年,可总里程刚刚过21000公里,每年7000公里路程的例子也许确实不多,真的有负于我的爱车。学生离校时常说的告别语是要成为‘学校为有我而自豪’的人,可我也曾经说过,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在自己的学生成就之后,当他提到自己的老师时能感到有那么一点自豪感,吾心足矣!正是这样,我一直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而业内上下对我的厚爱,更是增加了我的这种压力感,因此,才有了上一篇博文在荣获中国出版最高荣誉奖后流露出的‘欣喜,但压力太大,有点累’的感叹。”
努力,是无疑的;付出,也是肯定的。因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长期以来,无论有多大困难,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的追求,靠的是毅力。“半路出家”、不起眼的平台,需要的是加倍的付出,加倍的努力,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去干。这么多年来,我就是这样去干的。我的好友、出版界颇具影响的出版家、原上海编辑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兄在我的《出版问道十五年.序二》中对我的奖掖之辞让我汗颜,当然,我知道也是对我的鼓励。他是这样说的:“在大学出版界,‘以人名社’的不多,培华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存大学出版社发轫都比较晚,除有两家大学社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外,其余的都晚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陆续成立。与成立时间长、出版资源积累深厚的社会出版社相比,大学社属后起之秀,卓有影响的大社尚属少数,而其中绝大多数又隶属于名牌大学。作为地处苏南一隅的苏州大学出版社,既非出身‘名门’,成立时间又短(创建于1992年),却在短短十余年间在业内声名鹊起,这与培华总编辑等几任班子成员和苏大出版人的执著努力密不可分。培华先后主管发行和编辑,在他们的执著探索和不懈努力下,苏大出版社销售码洋迅速超亿元,图书也屡屡获奖。他策划的《中国丝绸通史》曾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培华本人也先后入选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并荣获韬奋出版奖。在诸多出版条件并不优越的情况下,凭借对出版工作的热爱与激情及个人的勤奋获得如此卓著之成就,这令我十分感佩!”
荣誉是压力,可也是动力,也因为这样,我更感觉到了肩上的担子沉重,更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惟有更加专注、脚踏实地为中国的出版业继续自己的探索,继续自己的追求,这也就有了将近耳顺之年又孤身北上继续从事自己所挚爱事业的重要举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