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直在追梦的出版人(代前言)

(2016-03-09 08:32:35)
标签:

出版人

职业生涯

追梦历程

自述

前言

分类: 生活散文

                      一直在追梦的出版人

                                 (代前言)

    20多年,一晃而过。

    24年前,学校一纸调令,把我调入了三年前我参与筹备最终却没有留下的出版社。可我也没有想到,成立两年零七个月的出版社那时正陷入了艰难的困境。7月,正是高校出版社投入的高峰,大量的图书需要在开学前出版,可财务帐上赤字2万的出版社,有哪个印刷厂愿意来承印回款无望的出版社的图书?可以想见,我的前任带着员工在怎样艰难度日。一个成立之初就被断奶的文化企业,上至决策者,下至普通员工,无一不是出版战线的新人,曲折、弯路乃至于高额的“学费”,是无法避免的。尽管我理智地觉得,正是我的前任的摸索、探求,为后来的我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借鉴;尽管我也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的坎坷、这样的困境,对于一个市场竞争已经日趋激烈又无各式点滴积累的出版社来说也许是无法避免的,可我得面对现实——以最快速度筹集资金,把开学用书按时出版,否则合同违约、客户丢失、信誉被损,那出版社真的将陷入无药可救的境地了。

    与一起到任又很快升迁的社长商量如何度过这个难关,唯一的途径是借钱。学校那里无望,自收自支的企业单位,在你困难的时候是没有人愿意问津的,何况学校同样面临着资金的严重缺口;银行贷款同样无望,一个陷入困境的企业,又有哪个银行愿意把钱往无底洞里投?我是银行经理也不会做这样的傻事。更何况当时贷款必须有三A级企业的担保,谁会傻呼呼地来做这样的担保?唯一的办法只有私人出面借钱。

    平时的人缘关系派上了用处。我一一拜访平时私交甚好的朋友,述说出版社目前的难处,希望他们能伸出双手,扶持我们一把,我只要求4个月的借期。那些二级单位还有些积蓄的朋友仗着义气,慷慨解囊,少的10万,多的50万,在半个月里我筹集到了115万元,终于如期解决了开学用书的出版印制,年底书款回笼,马上还帐。第二年的七月,我又是如法炮制,筹集了150万应付开学用书的投入。那可是上个世纪的150万啊,今天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万一全赔了,我就是倾家荡产也偿还不了债务。1996年的10月下旬的一天,当我从省新华书店一笔拿回300多万元书款时,我心中的感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因为从这一天起我们出版社就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将彻底走出经济上的困境。我感谢在我们社陷入困境时伸出双手的朋友们。

    在那个年月,我,一个主管市场的社领导,一年基本上三分之一的时间出差在外,与我那发行科四个年龄加起来不到100岁的小伙子,拉着样书箱,挤着公交车,吃着方便面,成天奔波于全国的图书市场。在社里,与全社员工顶高温,冒严寒,厂里送书的卡车一到,不用招呼,员工们一呼啦就上去卸货,因为我们社领导一样是搬运工,夏天甚至光着膀子在烈日下卸货。那时全社只有一台壁挂式空调,还是在学校领导宣读我们的任命的时候,我看着挤在会议室里的员工满头大汗的情景,第二天赶紧在会议室安装的,为的是让编辑可以有一个能待得下去看稿子的地方。回想这个场景,我真的感谢当年一起走过来的员工,没有大家的艰苦努力,何来出版社的今天?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我10年社庆不搞大庆搞“忆苦思甜”的提议。

    每每回忆起这段可以称得上是艰难困苦的经历,给我的是不断努力前行的动力。刚到出版社的我,内外交困,出版社的困境缠绕着我,我深爱着的母亲身患重病纠结着我,我得每周周末赶回老家,替换我那已经退休的长兄值一夜班,周日的晚上再赶回单位,真的不敢相信那个时候我是怎么挺过来的。尽管我因此成了家族里唯一的高血压病患者,但是我毕竟挺过来了。也许正是这段经历,时时鞭策着我在出版领域里努力耕耘。

    编辑出版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我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出版人,清醒地知道,要真正成为一个出版人,没有三年全身心的投入是没有发言权的,因此,三年里我只有求教、调查、思考、探索、积累,中文专业出身的我,头三年中一个字也没有写。直到1998年的10月,我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关于出版业的文字,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开始了我20多年的“发问”,2010年我的第一个集子题目《出版问道十五年》的书名就是这样来的。

    那些文字,忠实地记录了我那15年在出版道路上的足迹。从时间的排列上,可以看出我对出版业的了解和思考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入,其渐进的思路十分明晰;从许多文章的题目上可以看出我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中国出版业问题的思考上,因为我以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才是充满信心的表现,因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才有了解决问题的前提,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从提出和针砭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对中国出版业的某些症结在进行着持续的思考探索,有的问题直至今天还是我们讨论的话题,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进程。因此,“问道”,问中国出版业的“道”就是笔者那15年孜孜以求的。

    其实,就从不同文章中出现的同一个主题的探讨,即可以窥见我紧抓不放的专致不二;从论文有些观点和语言的过于尖锐,即可以看出我急切期望中国出版业健康前行的拳拳之心;从论文直面现实,几乎是一发而不可收的发问,即可以看出我那15年“问道”的执着,我在自己的博客“吴韵楚风”的“公告”里有一句自嘲式的语言:“歌者少有,牢骚之音不断”。正是这不间断的“牢骚之音”式的“问道”,构成了我研究的视野,构成了我在编辑出版实务操作、编辑出版理论研究、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三方面的追求,当然,也就构成了我那本《出版问道十五年》的集子的主旨。

    假如要问《出版问道十五年》表达了我一种怎样的心情,我博客自画像中的结尾也许清楚地表达出来了:“钟情于中国出版,期盼奋进有为,愿与同人同志,同心同德,同学同行,同为华夏出版用心用力”。也正因为如此,2011年,在我从苏州大学总编辑岗位上退居二线不久,清华大学出版社盛情邀请我加盟,他们在学校的支持下,聘请我出任出版社总编辑,这样,我又从苏州的二线走上了北京一线,也就又有了我在接近耳顺之年,开始了我出版人职业生涯最后“北漂”的生活,跨出了即使若干年后自己也会十分佩服自己勇气的一步。因为我将继续我的“出版问道”,在我出版追梦的道路上将可以走得更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博文预告
后一篇:告各位同学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