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给2016:出版人的坚守与变革

(2015-12-08 07:38:38)
标签:

互联网

传播工具

传统出版

坚守变革

it

分类: 学术——出版大势论

                        写给2016:出版人的坚守与变革

                                     

    互联网时代,在我们的身边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无动于衷、漠然置之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迎接互联网,拥抱互联网。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

    迎接互联网的,是我,是我们,因为是我们需要它;

    拥抱互联网的,是我,是我们,因为是我们运用它。

    我们,是主体,这是任何时候也不能忘记的。

    然而,我们还需要记住的是,互联网是一种传播的工具,是目前可以而且已经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观念和生活的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传播的手段不断在进步,从树皮竹简、金石刻字到木刻活字印刷,一直到今天的大规模机器复制方式、录音录像、电子光盘,乃至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传播的手段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变革与进步。

    今天的人类由于互联网的产生,又催生了大量的应用技术,尤其是进入到移动互联网阶段,不仅便捷了人们关注信息和传播信息,而且更能帮助人们关注到信息背后的人与物的延伸信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们又能通过分析处理,获得更多具有规律性的信息,使得信息的传播也更具有价值。

    然而,我们还是应该记住,互联网只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技术,它还将不断地进步与变革。 互联网只是传播技术在今天的表现形态,它还会变,它还要变,这是必然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传播的过程中,互联网所做的是信息的集成、传播的工作,它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便捷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将信息传播到消费者手里,它传播的只是信息。而出版所要做的事是对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传播的工作,将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有用的部分经过整理,记录、表达、呈现、传递与传播开去,因此,它是一种兼具信息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内容生产活动”,它传播的是知识,是经过筛选的有用信息。在这个意义上,编辑就是“选择”,选择作者,选择内容,选择精品。由此可见,互联网与出版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双方,从产业进步的角度来说,两者应该是具有依附关系的,是相辅相成的。融合,共生双赢是它们必定的出路。

    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是一个高效而又巨大的平台,它不仅具有史无前例的传递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整合力量。然而,当互联网仅仅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那它就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平台。只有当它与其他产业相连结时,它的巨大功效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它可以连结一切,这就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就是“互联网+”。而出版的优势恰恰是在被互联网“+”的部分,对于出版来说,也就是内容的部分,我们出版要做的与互联网提供的是信息技术服务不同,出版业提供的是知识服务,是提供内容的服务。我们应该凸显自己的优势,去做我们所擅长的事情,为我们做擅长的事情去寻找最合适、最便捷的工具与平台,那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用一个成语来表述那就叫“如虎添翼”。

    我们不是被“+”,我们不是跟着,我们应该主动。在出版业提倡专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跟着,就永远慢一步;跟着——就永远没有话语权。因为我们出版业传播的对象永远是内容,只有内容才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惟有坚守住自己的优势,又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捷,我们才可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施展身手,游刃有余。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更新自己的手段。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去“+”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来帮助我们转型,帮助我们创造、创新价值,我们任何时候不能忘记是我们的需要,是我们在运用。因为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今天我们是在“+互联网”时代,明天也许就进入“+智能化”时代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也不可忘记自己作为主体的身份。

    这就是我们出版人在“+互联网”时代的行动,坚守是必要的,变革是必须的。传统出版(当然是在不断变革中的出版)与互联网之间不存在一个你死我活的问题,它们可以长期共存,共生双赢,在各自的优势领域里,去超过对方,但不是也不可能全方位超越对方。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成为我们出版人思考问题的根基,而不是人云亦云,对“互联网+”陷入恐慌性的崇拜中,从而迷失了自己。

 

                                                         2015.11.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