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掌心中的一个“饭”字——记王瑶先生二三事

(2014-06-06 12:12:33)
标签:

王瑶

情感

历史

   今年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开拓者王瑶先生诞辰100周年,也是他逝世25周年,谨以此小文纪念我一辈子崇敬的先生。                                     

 

 

                        掌心中的一个“饭”字

                                         ——记王瑶先生二三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苏州大学现代文学教研室经常组织召开文学理论研讨会、现代作家的讨论会,邀请全国著名教授、学者,著名评论家前来参加会议。按照惯例,我自然就是这种会议的会务主管,代表们的食宿、交通,参观、游览,一应事宜,都由我统一调度。也因此,作为青年教师的我,结识了许多业内名家,诸如著名作家陆文夫、艾煊、张弦、张贤亮、胡石言、白先勇等,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再复、何西来、樊骏等,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吕叔湘、秦似等,著名教授贾植芳、钱谷融、朱德熙、田仲济、叶志铭等,王瑶先生就是在会议上结识的,更意想不到的是先生就是参加过这个会议后去上海参加另一个会议过程中一病不起,在上海与世长辞的。

    今年是先生诞生100周年。就在25年前的那个初冬,苏州大学召开一个现代文学的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王瑶先生。后来我们才得知,先生那段时间身体状况很不好,情绪也因为某种特殊原因很糟糕,起初医生和学生们纷纷不同意先生南下苏州参加会议。可考虑到先生的心情,希冀出来换个环境也许对调节心情有帮助,才勉强同意他出京南下来苏州参加会议的,师母同往。

    记得是我亲自去火车站接的先生,素不相识的我,举着牌子,接到了先生与师母,记忆中与他同行的还有几个他的学生和北京的代表。先生手里拿着从不离身的烟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现代文学教研室的青年教师,我自然知道这位现代文学史课程的开拓者在业内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新文学史稿》就是先生的上课讲稿,我自然早已拜读过。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接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里的泰斗。

    会议过程一则时间相隔久远,二则当时我忙于会务,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但是那次去东山游览是我主持组织的,记忆十分清楚。那是苏州东山景色最美的季节,满山遍野金黄色的橘子,煞是壮观。前一天天气预报苏州将有寒潮,发布了降温报告。出发的时候,我本来准备了一辆小车,想让先生与师母坐小车前往,可先生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一定要与代表们同坐大客车去游览。先生不坐,小车还有何用,所以小车就没有随队出发。那个年代,小车极少,学校仅有一辆供校长们使用的桑塔纳轿车,先生也不愿意特殊化,坚持要与代表们一同坐大客车出去,当时就让我十分感慨。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想起这件事,我就一直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意见,让先生坐小车去参加东山游览活动呢?几十年来,这一直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结。

    果然,下午寒潮来了。西北风大作,气温骤降,虽说已经预先通知代表们做了准备的,可骤然的降温还是让人有些受不了。客车人多,集合固然需要时间,早到的代表只能在寒风中等待。回到学校招待所,已经是快下午5点了。照顾着先生与师母下车后,不知为什么,我突然向先生请求,能否在招待所前与我合个影?先生愉快地答应了,留下了我与先生唯一的一张单独合影。谁知道,这张合影竟成了先生一生中最后的一张照片(因为第二天先生去上海后就一病不起)。

    不知是否因为气候突然变化的原因,本来就比较虚弱的先生夜间咳嗽起来了。会议结束了,早上先生师母与几个代表就去上海,顺便还要参加在青浦召开的一个巴金作品的研讨会。很快听说,先生在会议开幕式的主席台上倒下了,尔后就被送进了当地医院,随后很快就转往上海华东医院。

    我们得知消息后,学科派我为代表,特地去上海看望病中的先生。我一进病房,看着平时烟斗不离手的先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身上已经插着几根管子,鼻孔里的管子我知道是在吸氧,先生的肺部出了问题。先生的女儿知道我来意后,在先生的耳边告诉了,先生微微睁开双眼,朝我示意,露出了一丝笑意,我连忙上前表达了我和我们范伯群先生为首的学科同人的问候。只见先生拉过女儿的手,在女儿手心上比画着。他女儿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告诉我,父亲写了一个“饭”字,意思是要她安排我去吃中饭。我才意识到那时已经11点30过了。我的心颤动了一下,先生啊,你在病重中首先想到的还是他人!我的眼眶湿润了,赶紧向先生表达了谢意,就告别出了医院。

     1989年12月13日,先生在医院溘然离世。消息传来,我们学科同人异常悲痛,我们的会议是先生一生中完整参与的最后一个会议。追悼会在上海殡仪馆举行。我们学校的校长(原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要去参加追悼会,我和范伯群先生陪同前往。在遗体告别时,我最后一次见到了先生。先生面容安详,烟斗就在遗体旁边,向着先生最后行礼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我后悔,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坚持让先生坐小车出行,那也许……

 

                                               掌心中的一个“饭”字——记王瑶先生二三事

                                               (作者其时任苏州大学中文系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说心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