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字能制造政绩,却成不了业绩

(2010-04-21 14:05:22)
标签:

数字游戏

政绩

业绩

码洋

出版

杂谈

分类: 杂感

                  数字能制造政绩,却成不了业绩

  

    近日笔者见一份业内的报纸,头版登载了一篇记者采写的报道,披露了中国出版业19家集团的销售收入,笔者一向对数字很感兴趣,拿起计算器,19家出版集团的销售收入为838.57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不禁让笔者陷入了沉思之中……
    大家都说现今的数字不可信,因为数字很多是出于某种需要“制造”出来的。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具体到某个官员,为了展示政绩,就不得不去“制造”业绩,而业绩的标志物无疑以数字来表达是最为清楚的,于是就开始了“制造”数字的运动。出版业也不会例外,如前所述,19家出版集团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838.57亿元(注意,这是销售收入),如果再加上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教社、语文社三个社2008年的销售数据107亿元,还有100多家的大学出版社,估计也应该有70多亿吧,何况还有剩下的近20个省的出版集团以及城市出版社、军队系统的出版社的销售没有计入,而据中国新闻出版报公布的2008中国出版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新华书店与出版社自办发行纯销售为539.65亿元,全国图书出版定价总金额为791.43亿元。不用笔者再做分析,明眼人一看就清楚其中的数字游戏已经荒唐到了何等地步!
    再看书市和订货会。看看最近三届的全国书市的订货码洋吧:17届重庆书市是14.11亿元,18届郑州书市是17.3亿元,19届济南书市是19.6亿元,节节攀升;再看看近三届的北京订货会的订货码洋:2008年是21.3亿元,2009年是25.168亿元,2010年是28.5亿元。其实,现在的订货会,订货的功能早已不是主要的功能,正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邬书林副署长在17届重庆书市期间所言:“虽然订货功能在减弱,但展示功能却在增强”。可是令人奇怪的是每次订货会的码洋还是在节节攀升。业内人士非常清楚,现在的订货会,各出版社发放目录征订单的目的仅仅是宣传自己的图书,而非为了回收订单,因此也就没有了码洋统计这一说。新书主发、老书添货,是今天营销业务员发行图书的主要方式,码洋统计、码洋排名早已成了昨日黄花。笔者因此十分疑惑,这些子虚乌有的巨额码洋数字是如何统计出来的,而且年年上涨?唯一的答案,这些数字是出于某种需要“制造”出来的!
    20届成都书市召开在即,笔者明天也将赴成都参加书市,可以预料,如果今年继续公布码洋的话,那一定会超过20亿了,这应该是没有悬念的。可是,问题在于我们能信吗?有多少业内人会相信这样的数字?
    数字游戏制造出了“辉煌”的政绩,虚假的数字催生出了泡沫,浮躁、急功近利、追求虚假的繁荣就成了一种风气,然而,数字能制造出“政绩”,但决计成不了业绩。出版业在完成转制改企,进一步直面市场的背景下,如何摆脱这种风气,将关乎着是否能健康前行的关键。
    成都书市,你能摆脱这样的数字游戏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址告知
后一篇:书市片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