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搬迁有感
几经折腾,反对无效,出版社终于开始了成立以来的第三次搬迁。经过近十天的忙碌,到昨天,各部门基本上已经搬迁完毕,尘埃落定,剩下的是整理了。
回顾三次搬迁,感慨颇多。第一次搬迁是从挂牌时的学校大门旁边的两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平房搬迁入校内的一栋主楼有三百平米辅楼有一百五十平米的办公楼,尽管那平房我没有在里面工作过,因为种种原因,参与了出版社成立筹备的我终于没有成为社里的第一批员工,可牌子是我从会场扛到那平房办公室外挂上的。第一次迁入的办公楼,是我一手策划装修的。第二次搬迁应该是2001年了,早已走出困境的出版社,尽管花出了2000万人民币的代价,但是自己终于拥有了一幢矗立在苏州市古城区东大门的5000平米的六层办公大楼(也是我一手策划改造装修的),在几公里外就可以看到“出版大楼”的巨幅招牌,我常常为之暗自得意。因为在2001年,大学出版社有自己独立的而且是面临城区主干道的5000平米的大楼,恐怕不是第二就是第三了(外研社是第一)。这次是第三次搬迁,是从面临城区主干道的大楼搬迁回到校内的一幢4层楼房,尽管实际使用面积没有减少多少,尽管经过粗粗装修,我们自己的办公环境还是可以的,因为毕竟是身处全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的东吴大学校园内,可是,已经完成转制改企成为进一步直面市场的文化企业,也毕竟不是一个部处或者是一个院系,它是需要直接面对社会面对市场的,感慨......
感慨之一:第一次搬迁意味着出版社的发展,从二三十平米的平房迁入了共有四五百平米的小楼,继而又扩充了两座三层的宿舍楼,面积也几乎达到1000多平米了;第二次搬迁,以2000万的代价,换来了5000平米的独立临街大楼,这同样意味着出版社的进一步壮大;第三次搬迁,又回到了美丽的校园,迁入了一幢3000多平米的办公楼,尽管原来大楼的房产证上赫然写着“....出版社”,可这又有什么用?这又意味着什么?感慨!
感慨之二:此次搬迁是因为要将这座大楼“租给”某据说是香港的一个私人企业,因为他们需要临街的大楼,看上了出版社这座大楼,于是在不搬楼就先搬人的声音中成就了这次搬迁。企业需要合适的硬件环境,临街的门面自然更容易受人亲睐。可出版社不是已经转制改企了吗?一个文化企业,不同样需要这样的硬件条件和环境吗?感慨!
感慨之三:企业发展了,条件应该更好、更符合发展所需要的硬件环境,可已经拥有了还是得让出来,而且产权证上也明白地表示了拥有主体,但是,不管是出版社也好,还是出版社有限公司也好,前面的四个字始终没有变,所以也就别天真地以为改制后真的就成了市场主体了,还任重道远得很呢!感慨!
感慨之四:“在美丽的校园内,环境多漂亮”,不错,自己办公的条件环境是不错,但是,一个企业,难道需要的只是自己的舒服吗?那你自己服务的对象、依赖的客户呢?我想想以后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合作伙伴直至印刷厂的业务员,将如何过三关问五路,提着沉重的样书胶片行走在我们美丽的校园内,真的为之担忧(因此我在主持今年的印装质量研讨会时,我对参会的厂长们宣布,不准前来祝贺什么“乔迁之喜”,那简直就是笑话我们!)感慨!
感慨之五:第二次搬迁,与本次路程基本相等,所不同的一个是搬出一个是搬进,10年前的我从设计装修到工程招标,从日常的监督到最后的搬迁,以及紧接着的十年社庆,我一点也不感觉到疲劳,可10年后的今天,我只是管自己办公室的两头整理,几天下来,腰酸背疼,几乎不能自持。年龄不饶人,长江应该是后浪推前浪,我迫切地希望后浪能紧推着前浪,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发展,才有希望。感慨!
搬迁已毕,下午网络也通了,负责搬迁的同事、具体忙碌的办公室、忙于搬迁网管室又要忙着网络的调试以保证周一生产正常运转的同志,看着他(她)们现在还在忙碌的身影,听着门外他(她)们匆匆的脚步声,我坐在自己的“新办公室”里随笔记下这些感慨,也算表示对她(他)们辛勤工作的感谢之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