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图书评论
最近,看到朋友、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兄的一篇文章,其中直指目前图书评论的时弊:“很多书评都是一己之好,是小众的,没有公众立场,没有关注大家的需要,借助公共媒体平台在玩自己的兴趣,太可笑了。”笔者深有同感。
图书评论,是为了发表自己读了某一图书以后的看法,但是作为公共媒体发表图书评论,则更是为了指导广大读者阅读某一图书,以让优秀的书籍能够拥有更多的读者,从而充分发挥优秀书籍的传播、欣赏的社会作用和美学价值。因此,公共媒体发表的图书评论,应该是具有广泛读者基础的图书的评论。
可环顾今天有数的发表图书评论的公共载体,其发表的图书评论却少有读者,读者每期到手的书评报刊,往往是浏览一下题目就搁置一边,极少有能够引起读者作进一步阅读的兴趣的。其根本原因是所评图书鲜为人知,更谈不上去阅读了。浏览一下那些评论的图书,大多具有的特点是偏、涩乃至于另类,有的图书几乎闻所未闻。当然也许笔者孤陋寡闻,但作为出版界的一个圈内人士,如果对于大多数被评论的图书都是这样,那也许说笔者“孤陋寡闻”就不是很符合实际的了。当然,这些书评作者有自己选择作为评论的对象,但是,作为公共媒体,不应该把本应在自己博客上发表的东西作为公共阅读的东西发表,占用了公共媒体资源,至少不应该让其占去主要份额。公共媒体需要关注的不仅是“阳春白雪”,更需要关注的是“下里巴人”。
笔者订阅有专门的发表书评的杂志,订阅的报纸中也专门设有书评的专刊,但是说实话,这些自己花了订阅费的报刊,极少享有被我认真阅览的机会,因为我发现,这些书评已经变味了,它不是指导广大读者阅读的先行者,而已经成为少数“书评家”自恋的产物。在数次媒体召开的座谈会或者收到的意见调查表上,笔者对此现象早已发表过不同意见,无奈直至今日,这些载体,还是我行我素,少有洗心革面之举,其实,这实际上也是之所以这些媒体订阅数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乏善可陈的报刊谁又会去花这个冤枉钱?对着许多同人、许多读者的意见,笔者我——作为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的常务理事,同样无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