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辑出版学界与业界需要的是共谋发展

(2009-05-04 15:01:45)
标签:

编辑出版

学科

教育

实务

共谋发展

杂谈

分类: 学术——出版教育论

    河南会议的发言回来后经过稍作整理修改,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挂在这里,供有兴趣的同仁们探讨批评。此文将在编辑出版一刊物上刊出。——谨记

    
                         编辑出版学界与业界需要的是共谋发展
                   
    编辑出版学学科的发展决不仅仅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问题,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新型学科,除了要争取外界,尤其是政界的支持外,业界的支持是其能否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十分关键的因素。但是,长期以来,编辑出版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很不近人意,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界内部的各执一词和学界与业界之间的各行其是,乃至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学科建设推进的缓慢,直至今天,连个二级学科都没有得以承认,我们应该对此进行认真的反思。
    我们不妨先看看学界内部:
    为了一个学科名称的命名,出于各自的利益,在“编辑学”、“出版学”乃至于“出版管理学”上各做文章,互不相让。多少次的编辑出版学界讨论学科的建设问题,有哪次不为了这个学科名称的命名争得不亦乐乎?研讨、呼吁、申报,乃至于联名写信给主管部门,我们都做了,为了我们自己的学科,同人们不谓之不努力。然而,一个连自己的学科名称都无法统一以成定论的学科能够获得外界承认吗?既然二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上面可以有个新闻传播学,那我们编辑学、出版学上面为什么不可以有一个编辑出版学?更何况教育部早已设有编辑出版学这个本科专业!这样的内耗成了学科建设多年来没有进展的主要障碍,也成了别人对这个学科存在基石的轻视乃至于怀疑的主要诠释。不过此次全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学专业分会的成立,应该可以看作学界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在新闻出版学专业名称的定义上取得了统一,这个是很好的事情,值得庆贺。
    我们再看看学界与业界之间:
    按理说应用性学科与业界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可现实恰恰几乎是相反的,在一些学科会议乃至于报刊杂志的文章里,学界与业界之间矛盾重重。在学界的文章里,就有这样的观点:编辑学培养的是对编辑活动进行研究的人才,只有“术”才是培养编辑的,由此得出结论,编辑的职业只是在“术”的层面上,恰恰在这里给长期以来“编辑无学”的偏见做出了一个注释。且不谈这样的理论把一个应用性学科的学与术完全对立起来了,在这里我们却因此找到了今天的大多数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为什么得不到业界亲睐的真正原因,因为学校培养的目标与业界的要求大相径庭。作为培养人才的单位,不去检讨自己在为社会服务、为业界服务的培养目标上是否发生了偏差,却指责业界以“编辑学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实践检验理论的意识”去要求编辑学学科的建设,不是显得有些过头了吗?要知道,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用实践去检验理论永远是一根必须具备的标尺,脱离了实践,离开了实践的检验,学科发展将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学界还有这样的观点,编辑家不必是在从事编辑职业的人中出现;编辑学专业因此培养的学生也不必是从事编辑职业的,甚至认为,“如果一个学科不停地被学生就业或者具体的操作实践来检验是很悲哀的”。试问,一个应用性的学科与业界没有了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或者大部分不能在本领域就业,那这样的专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笔者曾经听到一位编辑出版系的主任在会上公开认为自己培养的学生为什么要去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应该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这除了为自己的培养对象无法在自己领域里就业的窘境辩护,还能说明什么呢?笔者虽不能完全赞同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对连续几年就业率最低的专业限制甚至停止招生的政策,但是对于一个应用性学科,这样的政策导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再请问,编辑家有几个没有从事过编辑的职业?至于孔子,他首先是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至于编辑家是我们后人加给他的!由此可知,追问“是谁决定了只有从事过职业编辑工作的才能被称为编辑家”的人不过是在为自己无缘编辑出版实务的遗憾粉饰而已。
    而业界呢,确实也有点瞧不起编辑出版学,认为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无学科背景,又无实践知识和编辑能力。记得在有一期某个出版专业类刊物上发表了一组文章,许多出版社的掌门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公开表示了对这个专业的不感兴趣。这种现象的发生,学界固然有责任,但是,我们业界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许多的社长老总,忙于自己的两个效益的建功立业中,只知埋头拉车,却不抬头看路,论坛因此成了广告的发布场所,研讨会也因此演变为经验交流会。轻视理论,忽视研究,是目前中国出版业界之所以浮躁风气盛行,跟风出版屡禁不止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试问,一个行业,或者说一个领域,没有了理念的支撑,没有了理论的导引,又将如何发展?
    笔者在6年前就这样说过:“历史给我们留下的遗憾是,20多年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历程未能为我们提供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准和丰富实务操作经验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中国出版业呼唤高层次管理人才,呼唤中国出版理论界要紧紧扣住中国出版业的实际现状,呼吁中国出版社的社长老总们要抬头看路,去研究出版理论,去研究、了解出版业的发展大势。”而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科建设的会议和专业的理论研讨会议的参加者除了少数一些身兼实务与理论或者教学的出版人外,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教育界的人士参加,而编辑出版教育所服务的对象,身处出版第一线的出版人尤其是出版单位的掌门人也即在有些学者心目中是“拥有编辑学研究话语权的研究者们”因为受”唯我独尊的编辑本体意识“的支配,不屑于参加这样的会议。由此而开展的学科发展方向和道路的研究、编辑出版规律的探寻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就没有了实践的依托,能贴近和适应中国出版业的实际需要吗?
    这样一种现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们这个学科的发展,甚至至今还没有获得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编辑出版学界、理论界、实务界的重视吗?笔者作为一个身在业界,又是学界、理论界的人,对这样的现状不仅看得比较地清楚,更是由衷地担心,长此以往,编辑出版的学科建设固然会受到严重影响,而我们出版业的发展,同样也会因为缺少了培养人才和研究培养机制的学界的支撑而受到制约。因此,趁编辑出版学专业分会成立之机,笔者再次呼吁,我们需要的是编辑出版理论界、教育界与实务界的和衷共济、共谋发展,双方的相互配合支持才是编辑出版学科得以发展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