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交流
相互切磋 共谋发展
复旦大学出版社与苏州大学出版社第五届编辑工作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10月26日至27日,复旦大学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在苏州东山举行了编辑工作研讨会。两社共有50多名编辑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研讨会,这样的研讨会已经进行了五届。
2003年.两社的领导根据同是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地理位置相近的有利条件,出于共同的出版理念,决定建立两社编辑研讨制度。研讨会由双方轮流主办,主办方确定编辑工作中的研讨主题,拟出研讨发言的题目,分别由双方各自准备。通过各自的交流,相互学习,尤其是苏州大学出版社,从复旦大学出版社学习到了他们先进的出版理念,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每次研讨,在双方的编辑中间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今年,苏州大学出版社根据出版总署设立的“质量年”活动,确定了今年的研讨主题是“如何保障图书的质量”。不同的是,今年只确定了研讨主题,没有拟定研讨发言的题目,由两社各自围绕主题进行准备。有意思的是在双方六个人的发言中,正好分为三组,头两位的发言不约而同地首先指向了图书的选题质量,一致认为,要提高图书质量,必须从源头上抓起,选题质量、内容的质量是图书质量中最根本的东西,而要保证这一点,一是必须有名作者,二是编辑必须全程介入。第二组两位又同时把焦点指向了编辑加工的过程,分别从编辑的基本功和在加工过程中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两个方面阐述了这是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三组两位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规范的质量管理、坚持三审三校一抽查的流程上。主持人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风趣地归纳为“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看来提高质量的愿望和思路已经有了共识,大家是不谋而合啊”。
本次研讨会与以往不同的还留出了时间,由双方的编辑自由发言,相互提问,切磋技艺,自由交流。大家发言踊跃,直到宣布即兴发言暂时告一段落,编辑们还觉得意犹未尽。
最后,按照惯例,由被邀请方的领导进行点评。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教授结合大学出版社、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定位,阐述了他“学术出版”和“出版精品”的出版理念,从更高的层次上对提高图书质量提出了他的看法和思路。
苏州大学总编辑在会议小结中也进一步阐述了大学出版社必须走专业化、特色化的道路,以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在今天的出版竞争中获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指出了名编辑是要靠名书来立身的,名书是要靠质量来保障的,而一个出版社是要靠名编辑、名书来立社的,而名书、名编辑、名社——他把它称为“三名工程”——正是中国出版业无形资产的核心。他最后希望全体编辑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保障和提高图书质量是一个出版社发展的战略要求,所以无论把它提高到什么样的高度也是不为过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