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吴总编:
您好!
《出版商务周报》将于11月初推出大学出版的深度专题报道,以讨论大学出版的本质和精神为主题,同时回顾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历史及当下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由于您对大学出版有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出版商务周报》特邀您参加“大学出版的本质和精神”的讨论,希望您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写稿。如果您的时间不允许,也可由我们的记者进行采访并整理成稿,在您确认后刊发。
出版商务周报大学出版专题报道约稿(采访)提纲
主题:大学出版的本质与精神、当前大学出版界存在的问题
1、您认为大学出版社的本质和精神应该是什么?大学出版社与社会出版社应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大学出版社的办社宗旨主要是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的,组织出版高等教育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条件保障;为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服务,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服务,出版好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用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大学出版社不管怎么改革,它总是姓“大学”,与所依托的大学乃至整个大学系统有着其他出版社所不可攀比的特殊联系。这种特殊联系决定了大学出版应当而且必须为大学实现其培养人才、创造新知、服务社会的功能服务,相应地,应当而且必须以培养人才所需的教材、创造新知所出现的学术论著等作为自己出版的主导产品,从而确定自己在出版市场上的差别地位。我以为,大学出版社的发展之路,应该是走专业化出版的道路,在三大出版领域中,大学出版社应该首先是专业出版,其次是教育出版、大众出版;而社会出版社应该是走大众出版为特色的发展之路,其次才是教育出版、专业出版。这个就是大学出版社与社会出版社的主要区别。因为,专业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优势所在。实践证明,大学出版社正是大学和出版界实现强势链接的一个合适载体,体现了这两种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合理使用。大学出版社应该尽其所能地利用大学的学术与教学资源,让它们服务于出版,通过服务于读者进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善于利用大学的思想库和智慧库资源正是大学出版社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出版社同时又要懂得利用这种资源返回来服务并回报于大学本身。一个大学出版社如果能赢得学术发展前沿或大学图书市场,就意味着它具有赢得大学发展前沿的雄厚实力。因为大学出版社背后有大学作为母体依托,因此最有条件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关学术创新的信息,对学科的前沿成果有着最直接的及时的接纳;同时,它拥有一批了解教学规律、熟悉课程设置的编辑人才,有能力将一流的原创性学术著作与优秀教材介绍给广大读者,使得尖端的学术课题与成果最终通过出版物及时地展示出来。对于大学出版社的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住。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大学出版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身处在这样的资源宝库中的。
2、您认为当前大学出版界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可否展开详细谈一谈?
大学出版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图书结构优化程度不够。结构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当多的出版社还是依靠教材教辅,依靠系统发行的教育类图书。前者影响了图书的结构,中小学教材教辅毕竟不是大学出版社的主攻方向;后者弱化了大学出版社市场竞争的能力,过度地依靠系统发行会使出版社始终处在风雨飘摇的境地。
二是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个问题影响了大学出版社的长远发展战略,根据国际出版业的经验和大学出版社的定位及发展战略,大学出版社主要应该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在专业化的过程中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强调不可替代性是大学出版社在发展中应该重点追求的目标。
三是出版人才匮乏。由于目前的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优秀人才很难脱颖而出,人才的积累很难成为一种深厚的积淀。按常理说,大学出版社中应该最容易出现真正的出版家,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是很难的。
四是出版队伍的稳定不够。在大学出版社中,社长总编岗位的频繁调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这些出版社的健康发展。实践早已证明,凡是主要领导岗位能够在较长时期得到稳定的出版社发展就迅速,就稳定,反之,就始终处于徘徊甚至大幅度下滑的处境。
五是大学出版社在高校中地位的边缘化也影响了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在国外的大学出版社几乎都是以“第三种学术力量”出现在高校的,而我国的大学出版社在大学里的地位基本上是与校办工厂处于同等地位的,连图书馆的待遇都享受不到,不受重视是十分普遍的。在为数不少的高校,出版社只是学校生钱的工具和学校安排干部的地方。
3、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学社学术出版薄弱,您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社应该怎么来发展学术出版?
我以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一个是出版社的经济压力所致。学术出版在经济效益的问题上肯定存在规模小、周期长的问题,这个也是导致了很多大学出版社不敢在学术出版领域深入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出版社掌门人对于学术出版的认识问题,这个与学术素养也有关系,实际上也是一个出版理念的问题。大学出版社发展学术出版首先要解决理念的问题;然后要解决机制的问题,比如政府、学校、出版社设立学术出版基金的问题,人才的积累问题;再就是要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和专业化发展的正确定位问题。
4、在您看来,我国现有的大学出版产业评价体系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有利于大学出版产业发展的产业评价体系?
现有大学出版产业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基本上与社会出版产业所存在的问题相一致。我以为关键的问题还是长期以来我们所常常挂在嘴上的所谓“两个效益结合”的问题,我们始终没有意识到在两个效益的认识上已经进入了一个误区。我2005年在《中国出版》上发表过一篇《出版业应该走出两个效益认识上的误区》的文章,我认为:出版业在对于“两个效益”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差。也正因为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出版社对“两个效益”认识把握的偏差,甚至影响到出版业在改革过程中的信心和决心。这种偏差实际上就是把社会效益等同于政治效益,把经济效益等同于经济利润,这样就在提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的过程中实际上却把它们割裂开来了,从而走入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所以,今天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对这个“结合”的问题加以重新审视,真正优秀的图书所表现出的两个方面的效益也一定是“统一”的。解决了这个长期以来在评价体系上的认识问题,实际上也是对提升我们的出版理念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大学出版产业的评价体系,我认为除了作为产业的一般指标外,更加要加以重视的是“三名”——名书、名编辑、名社——我把它称为“三名工程”,因为一个名编辑是要靠名书来立身的,名社是要靠名书和名编辑来立社的,我又把它称为“出版产业无形资产中的核心”,是一个出版单位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所在。今年我让我的一个研究生以《“三名工程”——出版产业无形资产的核心》为题做她的毕业论文,就是试图让她把我这样的认识系统地加以表达和论述。
5、由于大学往往只是把大学社作为一个类似院系或者图书馆的下属部门来看待和管理,大学社与社会出版社相比,显得缺乏独立自主的决策权。您认为这种状况在改制以后是否还会继续?在您看来,大学社如何才能成为更加独立的市场主体?
这个其实要看不同的学校领导各自的认识和管理理念。作为我个人的认识,我以为不会有根本的变化,因为改制后的大学出版社还是学校的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学校是唯一的出资人。如果在成立董事会过程中,稍有不慎,也许大学出版社在独立自主决策的问题上还不如以前,这不是不可能的。对改制后的出版社的企业化管理机制,我以为,在内部运作上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对董事会、监事会组成的问题我个人并不看好,特别是大学出版社,除了其中的出版社人员外,其他的组成人员都是业外人士,对出版这个特殊的行业可以说是一无了解,这样的董事会,在讨论出版社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问题上,其效率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在多次座谈会和多次讲演以及多篇论文中呼吁我们不必照搬其他行业的老办法,特别是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出版社,只设立一个执行董事,代表学校、代表出资人参与重大决策就可以了,关键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考核机制,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个才是改制的核心内容。作为学校,我以为只要帮助出版社解决一个定位问题和发展的目标问题,应该放手让出版社去经营,虽然根据目前的出版体制,出版社是不可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的,但是尽可能地让它离市场主体的目标追求更近一些还是有可以作为的空间的。
6、此外,大学出版领域您比较关注的问题还有哪些,为什么?
我比较关注的还有对改制后的出版社在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因为,我国在出版领域的税负率是高于其他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其次是政府应该出台对大型项目和重大文化工程扶植基金设立的措施,在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高精尖类图书、抢救祖国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学术著作的出版上,应该有政府的参与,不管改革如何改,不管转制如何转,要仅仅靠正在逐步向真正的市场主体身份靠拢的出版社,这样的工作是很难完成的。再次是大学出版社在以后的发展中将可能会更加处于政策垄断和地域垄断的挤压中。各省组建的集团目前在垄断功能的问题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大学出版社在所在省和地区更加被边缘化,就是在教育领域里,依靠政策垄断出版资源的现象也在日趋严重。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但是相信大多数大学出版人都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