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毕业离校了,看着学生在辞别时的黯然神伤,作为教师是能够读懂其中的含义的:其中有对学校的留恋,对师恩的感激,对学生时代生活的怀念,对未来世界的未知的不安。作为教师,每年都会经历这样的场合,尽管也有那样一种情感,但是毕竟清楚雏燕终究要高飞远去的,因此也就释然了。
可是在其中也难免会有些不和谐之音。偶然的机会,知道今年在论文答辩时我犯了一个好心的错误:当看到一篇论文实在不象话的情况下,正好这个自己心中也许已经清楚论文问题的学生打电话来解释情况并希望我能够宽容。出于好心,我说那你干脆来一下吧,我当面与你交换一下意见,你好在答辩前做些准备,作些弥补。结果很快传来消息,说是给我叫去骂了一顿(我从教37年,对学生是从不会“骂”的),还自我解嘲,说就是为了几个错别字!这也罢了,谁知答辩结束后,我又听说,对这篇论文的评价怎么又牵扯到因为在就业中的竞争的缘故,言下之意是我因此.......呜呼!我简直不敢这样思维下去!本来是出于一片好心的,如果我真有那样卑劣的心思,为什么还要提前来沟通呢?如果我在答辩当场甩出问题不是更有“意义”吗?且不谈我也不清楚其中的原委!此外,那么其他四位老师纷纷指出的问题又因为什么,又该如何解释呢?恰恰是我因为已经交换过意见,反没有多说什么!
也是事后才知道,这些传说,我的几个门徒早已听说,但是他们商量好不准告诉我,他们怕因此影响我在答辩时的公正性。我顿时十分感动,我为我的几个学生感到高兴,你们长大了、成熟了,虽然你们的忧虑也许是多余的,但是你们这样爱护自己的老师,令我感动不已!但是,我相信,你们的担忧还是多余的,你们的老师是一个有着37年教龄的老教书匠,对于学生该怎么做,在他的心中有一根不变的秤!历届学生中的口碑也许就是最好的注解。只是心中有些隐隐作痛,今天的社会和社会的风气怎么会变得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道只有尔虞吾诈?连师生之间也变成如此?可悲可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