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学术——编辑业务论 |
老调还须重弹
——也论现代编辑的必备素质
——也论现代编辑的必备素质
一、
编辑,是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她,为人作嫁衣裳,把作者的思想火花和知识的结晶传播开来;她,给人类和社会提供特有的产品,这种特殊的产品——图书,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这一切,决定了编辑工作者必须具有那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编辑理念的灵魂。
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说过,“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出版行业由它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它对于社会进步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就赋予了出版工作者极其伟大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位现代出版的先驱在他的《书业商之修养》一文中是这样评价出版工作者人格的重要性的:“出版工作者的人格可以是最高尚、最宝贵的,也可以是最卑鄙、最龌龊的”,“若为谋利而编辑出版诲淫诲盗的书籍,则是比捉刀杀人还要厉害”。编辑工作是一项道德感极其强烈的工作,编辑个人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责任感将对于编辑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这样说,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一个编辑基本的道德操守。
在21世纪的今天,包括纸介质媒体的图书在内的现代传媒愈来愈发挥着强大的影响社会的功能,作为现代出版人,如果缺失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危害是可以想见的。环顾今天的出版业,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许多编辑,尤其是年轻编辑的表现是十分不尽人意的。在出版业改革进程加快、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我们强调策划能力的多了,谈使命感的少了;强调市场意识、经济效益的多了,讲社会责任感的少了。我们的许多编辑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唯一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唯一杠杆,中国的图书市场于是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光怪陆离的现象:一是跟风出版,缺乏原创。“红镜头”一出来,五彩缤纷的镜头应有尽有;“老照片”一出世,“老字号”的东西纷纷出笼;“学习的革命”一兴起,革命之声充斥于耳;“奶酪”一上市,只听奶酪叫卖声此起彼伏……二是质量下滑,失信读者。在“适应市场”的信条面前,以质量为代价,去抢夺占领市场的第一时间,导致了差错百出,教学用书如此,一般图书如此,连辞书类的工具书也是如此,有的图书差错率之高简直是惨不忍睹,被读者戏为“无错不成书”,严重失信于读者。三是庸俗低下,哗众取宠。为了经济效益,置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于不顾,以低级庸俗的选题去制造所谓的“畅销书”,“一夜情”“性快餐”类的文化垃圾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书店书摊里,直到《遗情书》的粉墨登场,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凡此种种,难道不正是使命感和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吗?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的出版工作者,我们的编辑,特别是我们的年轻编辑,尤其需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正确对待和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力求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抵制惟利是图、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思想和行为,为提升中国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和净化中国的图书市场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是使命感和责任感决定了编辑工作是一项道德感极其强烈的工作,所以我们的编辑在新的形势下,尤其要自觉持守我们的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以今年2月24日颁布的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勤于探索创新,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以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从事我们所从事的光荣而又伟大的出版事业。
二、
现在很多出版社的老总,在审读书稿的过程中,经常为此感到担心,书稿已经到终审阶段,有时甚至是清样检查了,还有那么多的问题出现。仔细分析这些问题,其中有的就是责任心的问题,例如目录正文的不一致、版式前后的不统一、引文注释上的疏漏等等的低级错误屡见不鲜,而这种低级错误只要认真一些的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是在现在,似乎做到这一点好像也变得很困难,许多编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甚至以质量为代价。浮躁、急功近利这些编辑工作的大忌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加大编辑含量的问题,编辑实际上在做着校对的事,而且还是一个不称职的校对——因为一个称职的校对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其中还有的许多问题却是基本功的问题,大多是语言文法的问题:错字、别字、用词不当;数字运用不规范;语法上的错误就更多了,动宾搭配不当、句子成分不完整、关联词语运用不正确,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错误百出!连本应该重点检查的前言、目录、后记上面都仍留下许多几乎是不可原谅的差错!有一个出版社的老总告诉我,他本以为是编辑由于出版周期的缩短,再加上工作的不够细致造成的,那知在与编辑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才发现,这完全是由于基本功的问题造成的!他说,“看着有的编辑那文不对题、牵强附会而又极其认真到几近于‘无赖’式的狡辩,我被深深地震动了!这样的语言水平,这样的基本功,如何能够编辑出高质量高品位的精品图书?是否具有编辑的职业资格还需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应该承认,由于近几年对于人才问题的重视,出版单位对于新编辑人员的学历要求是提高了,在大多数出版社,没有硕士学历几乎是没有被聘的可能性了。然而,学历的提高并不等于编辑基本功的提高,同样也不会等于编辑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老调必须重弹,必须重视编辑的基本功问题。对于新编辑的培训,必须从语言基本功抓起,文科的年轻编辑要重视,非文科的年轻编辑更要重视。而高等学校,尤其是那些直接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高校,更是必须把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基本功的问题列入学校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在教学大纲中就必须突出这一问题。笔者呼吁,我国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大学语文这一课程的开设,撤消的必须恢复,削弱的必须重新加强。否则,我们的年轻一代将会出现洋文的水平高了,本民族的语言水平低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熟练了,语言的基本功却生疏了。因此,狠抓中国语言文字基本功的问题对于广大受教育者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对于那些专门从事出版工作,生产受教育者必须使用的知识的载体——图书的编辑人员来说,尤其显得必要。
三、脚踏实地——现代编辑必须大力提倡的“编风”
令人遗憾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下,我们的编辑,尤其是年轻编辑,缺乏一种务实求实、脚踏实地的作风,世纪末浮躁的社会风气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的出版业。表现在出版教育的过程中,那就是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教学严重脱离出版工作实践。笔者曾先后与几所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座谈,其教学与实践结合的状况十分不近人意。学生在校几年竟然从未参与过编辑校对工作,未参加过大型的订货会,也未进过印刷厂,甚至有的连什么是“码洋”、“印数与定价的关系”等等出版业ABC都不甚了解,主讲编辑出版的专业教师也未在出版社从事过任何实际工作。尤其是研究生教学现状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编辑出版专业往往是附属于中文或信息管理等院系内,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极不受重视;有的学校尽管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其实也是徒有虚名;有的学校这一方向研究生招了不少,其师资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教师自身根本不了解图书出版的现状。出版类的专业如此,其他专业又何尝不是如此?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有的早已老化,老师的讲课笔记“多年一贯制”,职称的指挥棒把教学工作降格成为软指标;有的完全脱离实践,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工作脱节。缺乏务实求实的教学风气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又如何能具有那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呢?
表现在出版工作中,我们的有些编辑一是耐不住寂寞,缺乏了我们老一辈编辑出版工作者的“板凳功夫”,缺少了他们那种对于书稿的精雕细刻,浮躁的风气必然会派生出浮糙的工作作风,因此,那些本可避免的低级错误也就屡见不鲜了。二是缺乏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一味地去迎合非正常的市场潮流,以经济效益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跟风模仿、抄袭剽窃、重复出版的现象也就可以想见的了。三是夸夸其谈,只务虚不务实。谈理论一套一套,讲选题头头是道,可是操作起来就犯傻,不要说策划高品位的精品图书,就是一般图书也总是成为“压库之作”。笔者再次以下列一组数字为例,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窥见在我们的编辑中间的那股浮躁之风。
据统计,2001年出版以“海淀”命名的教辅书的有55家社1096种,以“黄岗”命名的有28家498种,以“能力”命名的有175家2155种,以“名师”命名的有118家1176种,以“素质”命名的有140家1508种。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目前我国的出版界正在蔓延着一股浮躁的风气,在部分年轻编辑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果对于这股风气不引起充分的重视,对于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无疑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或是一场灾难。我想,这应该不是笔者的危言耸听!因此,我们的出版管理部门,我们出版社的领导们,我们出版教育专业的领导和园丁们,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
老调必须重谈!我们的年轻编辑到底缺乏的是什么?在今天谈论培养出版业的复合型人才的时候,在要求编辑提高策划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同时,我们如何把提高编辑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增强编辑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培养编辑的求实务实的“编风”作为新时期编辑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应该成为我们常谈常新的话题。
前一篇:转制——管理层面上的思考
后一篇:悼和师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