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
党的十六大精神告诉我们,在新的世纪,我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人才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尤其是出版行业,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特质就是创新,这是出版行业的灵魂,因此,21世纪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20多年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出版业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人才匮乏。要应对加入WTO以后的出版竞争态势,培养和网罗各类人才是中国出版业的当务之急,相信国际出版商进入中国大门之后,首先考虑的也是这个问题。
加入WTO以后,中国出版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呢?笔者认为,就目前中国的出版业现状而言,最缺乏的是四类人才:具有理论水准和实务操作经验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熟悉国内外图书市场的版权贸易人才;具有全新经营理念,把握市场发展态势的营销人才;具有强烈的职业敏感性和创新意识并具有较强社交活动能力的策划人才。可以预计,这四类人才将是我国入世以后在国际竞争中最为迫切需要的人才,也是国际出版商在大陆网罗人才的主要捕获目标。
高层次管理人才
历史给我们留下的遗憾是,20多年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历程未能为我们提供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准和丰富实务操作经验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环顾中国出版业,够得上这样水准的人才真是太少了。我国大多数出版社的社长总编们,不是沉溺于冲大奖、挣大利的建功立业中,就是苦苦挣扎于求生存的漩涡之中;他们不是埋头拉车、忙忙碌碌,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此,经验交流会成了广告发布会、新产品推销会,理论研讨会又成了经验交流会、成绩报告会,不知为何,都在原来层面的意义上大大倒退了一步。试问,中国的出版人有多少在抬头看路,看中国出版业的未来之路?这是令人十分担心的。中国的出版业改革为何一直滞后,一直未见明显的实质性转变,与此难道没有关系?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有识之士一直忧心忡忡。中国出版业呼唤高层次管理人才,呼唤中国出版理论界要紧紧扣住中国出版业的实际现状,呼吁中国出版社的社长老总们要抬头看路,去研究出版理论,去研究、了解出版业的发展大势。
版权贸易人才
中国的版权贸易已公布的具体数字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这毕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图书版权贸易方面的落后。中文图书由于其语言的局限问题,它是无法而且永远不可能去与英语类图书在版权领域中取得同等的地位。不过,2000年中国图书出口70.41万种次、240.4万册、1233.7万美元,进口45.37万种次、208.17万册、2430.39万美元,这样的一组数字也实在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有些不相称了。症结何在?民族语言的问题、公众教育文化水准的问题、国民生活消费水平的问题,固然都在制约着这一组数字的增长,但是,中国出版业版权贸易人才的匮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懂外文的不一定懂图书,懂图书的不一定懂外文,常能看到十分可笑的场面,在一些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出版社的老总、编辑们要靠翻译作为“二传手”来介绍该图书的特点及市场前景。经“二传手”这样一过渡,社长老总们拍板的勇气大打折扣,因为一旦失败毕竟要付出代价的啊(这也包括笔者本人在内)。因此,中国出版业迫切需要既懂外语又懂图书,既了解国内外图书市场,又懂版权贸易中的各项法律法规的人才。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培养在业人员以应急需外,中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
营销人才
中国的出版业一直纠缠于“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的模式之争,最后冒出了“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这一非马非驴的怪胎。然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出版业是一个文化产业,出版社是企业,这是无可变更的事实。不管是我国建国前的出版单位还是外国的出版社,无一不是在实行企业运作机制。正因为有这样的问题,因此,中国的出版业在市场化的推进中步履艰难。目前,大多数出版社还停留在市场化运作的前两个阶段:即有国家授权和垄断性资源的统制型阶段和只是为了将生产的商品急于推销出去的销售型企业阶段,只有极少的出版社开始进入将营销贯穿于产品的策划、生产、销售和服务所有环节的营销型企业阶段。这一现象的存在,除了体制与机制的问题外,营销型人才的匮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的图书业需要能够把握市场发展态势、具有全新营销理念的职业化营销人才。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和经济理论素养、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入世以后,这类人才将首先为国际出版商所青睐。
策划编辑人才
出版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出版社、一本图书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所在。目前中国出版业图书结构严重失衡、选题特色不明,跟风出版、缺乏原创的现象严重存在,既浪费了大量的出版资源,又严重制约着中国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如上所述,这其中确实与存在着的出版体制严重滞后和运作机制僵化这一中国出版业的痼疾有关,但是,中国出版业缺乏具有创新思想、创造能力的策划编辑人才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出版要达到“创作出版”的境界,就必须如日本著名出版家神吉晴夫所言,“面对读者的不同愿望策划选题,然后发现适当的作者,并与作者同甘共苦,直至完稿,再通过广泛宣传开发读者”,这种境界的实现必须依靠策划型编辑人才。作为一名称职的策划编辑,他必须具备敏捷的反应能力和持久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协调、活动和组织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具有敬业乐群和强烈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作为一名称职的策划编辑必备的条件。出版社具备了这样一支“精锐之旅”,在硝烟弥漫的市场竞争中可立于不败之地。这类人才,同样不仅是中国出版业所企求的,也是外国出版商在抢滩登陆之时所网罗的主要对象。
形成一支以卓越人才为代表,杰出人才为中坚,优秀人才为骨干的出版业跨世纪人才群体是中国出版业的当务之急,入世后,这一矛盾更为突出。试问,一个国家既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的出版家,又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精通出版业务的高水平的出版人,还缺乏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扎实的理论功底紧密结合的出版科研人才,那这个国家的出版业还有什么希望?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出版界一批中青年实力派人物已初露峥嵘;大学校园里,还有着一批正在成长的初生牛犊,在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我看到了中国出版的未来。
2002.12.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