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事处官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缅甸报道
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的禁种罂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替代种植作为一种禁毒的重要方式也受到联合国的大力推广及赞扬。对此,《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事处佤邦项目负责人兰博士。
《瞭望东方周刊》: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的罂粟种植是否达到了当时的承诺?
兰博士:我们总共在这里100多员工,在100 多个村寨有项目。2005年底,由缅甸政府,佤邦,联合国,中国警方组成的联合考察团对全佤邦进行考察,没有发现大面积种植,只有零星种植,但一旦发现即被铲除了,有关人员也按照当地法规进行了处理。联合国非法作物种植监督项目从2002年起,每年都做调研。2005年也一样。这个机构里最权威的专家,也以自己的人格担保,认为佤邦实现了禁种。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一个美国人,你看到的佤邦和美国人所知道的佤邦一样吗?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
兰博士:不仅是美国人,没有来过的人,他们总是认为佤邦和野蛮、毒品、犯罪等等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的。惟一的原因,还是通道封闭,如果全世界的记者可以自由往来,大家就不会有这种偏见了。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佤邦。告诉大家,当地老百姓需要很多帮助。
《瞭望东方周刊》:佤邦目前来说只是今年达到了禁种的目标,但是最大的困难可能还在于今后的巩固,不要出现复种的情况,你们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对策?
兰博士:老百姓种罂粟是为了换现金,满足缺粮的需要,所以,我们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做到老百姓的粮食自给自足。去年初美国起诉佤邦领导后,撤除了援助项目的资金,给了项目一个沉重的打击,幸运的是,我们失去了美国,但是得到了其它国家的支持。作为联合国来说,有时很无奈,报告经常会有反响,但实质性的援助并不多。我们经过调研,得出的总体结论是,种罂粟的村民比不种的要贫困得多。在这里一些偏远的农村,80%的人都有吸食鸦片的经历。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事处的官员来说,你如何看待金三角?
兰博士:提到金三角,我有话要说,1971年,美国国务聊用了这个词,这里的老百姓,其实并不知道有这个词语存在。关于金三角的提法,美国的国务聊提出这个名称时,没有考虑到这个名称的传播范围之广,在人们想像中,金三角可能是浪漫快乐而且富裕,毒枭在这里花天酒地。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里的老百姓还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我长期在这些地区工作,很难用金三角这个名字来称呼这个地方,我看到民生的状况,很难和“金三角”这个词联系起来。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禁种可能出现的人道主义危机有没有考虑过?
兰博士:如果我们能够从国际社会得到很多援助的话,这个危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从佤邦政府本身的态度来讲,也是决不妥协,他本身资源较多,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援助,这种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就小些。
《瞭望东方周刊》:佤邦的贫富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
兰博士:从我的观察来说,佤邦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也是我们来到这里工作的原因之一,就是让那些贫困的人首先拿到粮食,再让他们获得经济上的收入,逐步减小这种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