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油布伞”

标签:
梅幽图文泾县油布伞图片 |
分类: 旅行随记 |
科技发达的时代,许多传统工艺逐渐被遗忘或失传。早些年听说泾县有油布伞作坊,最热的七月中旬,顶着烈日裹着高温去昌桥乡孤峰村一家油布伞厂参观,那里“油布伞制作分选材、量尺寸、刨竹节和分片、打孔、排竹、套伞头、伞骨与伞头相连、制伞面、上布、刷桐油、盖章或署名、晾晒等12道工序,因选料要求高,纯手工制作复杂,操作要领全凭多年的实践经验,一把油布伞从材料到成品一般需一周时间”。油布伞由于传承传统制作技艺,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这次很是盼望看到老工艺,更是追念童年打油布伞的感觉。
南京经常下雨的,雨天街上流动着黄咖色,人们匆忙忙地踏雨赶回家。用伞的最早记忆就是下雨时必须撑一把味道大、重量不轻的油伞,很不愿意用,新油伞颜色还算好看,黄黄的,时间长了颜色氧化,潮气发霉变成发黑的咖色,拿在手里吃力还不好看。那会儿似乎已经有洋伞,好像是家底厚的“资产阶级”家的人用洋伞,要么在老电影里见过小姐太太们夏天撑着遮阳伞。
过去大半个世纪,洋伞已经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居家用品,油伞几乎退出了记忆。在油伞制作坊,没看到也没闻到带浓浓桐油味的油布伞,油伞制作师傅们不得不跟进时代,用化纤布料代替油布,颜色鲜亮,轻巧,却没有了居家味道,假假的有些道具的感觉。也难怪,高科技时代,人们用上了防晒遮阳挡雨多功能的洋伞,有谁用这种味道浓、粗糙竹伞架的油伞呢?小作坊更商业化了,师傅们成为模特,有游客来摆造型,供人们拍照,无人时做做化纤布的油伞。
泾县之行没有看到传统的油布伞,大概了解了制作工艺流程也是收获,行在路上,更新记忆扩展信息,才是旅行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