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KDJ与MACD、BOLL布林线的综合运用

(2010-12-12 20:57:53)
标签:

杂谈

分类: 技术分析

KDJMACD的综合运用

 

 

目前市场最常用的技术指标是KDJ与MACD指标。KDJ指标是一种超前指标,运用上多以短线操作为主;而MACD又叫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是市场平均成本的离差值,一般反映中线的整体趋势。理论上分析,KDJ指标的超前主要是体现在对股价的反映速度上,在80附近属于强势超买区,股价有一定风险;50为徘徊区;20附近则较为安全区域,属于炒卖区,可以建仓,但由于其速度较快而往往造成频繁出现的买入卖出信号失误较多;MACD指标则因为基本与市场价格同步移动,使发出信号的要求和限制增加,从而避免了假信号的出现。这两者结合起来判断市场的好处是: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住KDJ指标短线买入与卖出的信号。同时由于MACD指标的特性所反映的中线趋势,利用两个指标将可以判定股票价格的中、短期波动。从陕西金叶(000812)可以看到,去年的12月20日KDJ就已触及低位,而MACD则随股价在1月22日才见底。当1月23日KDJ与MACD同 步向上发散时,这时的买入信号是十分容易把握的。在2月4日KDJ开始高位钝化时,MACD仍然在向上移动,表明上扬的动能依然存在,只是短线上将有一定的调整。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当MACD保持原有方向时,KDJ指标在超买或超卖状态下,股价仍将按照已定的趋势运行。因此在操作上,投资者可以用此判断市场是调整还是反转,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回避短期调整风险,以博取短差。而观察该股,目前的横盘调整已经接近尾声,可以看到MACD仍然在维持原有的上升趋势,而KDJ指标经过调整后也已在50上方向上即将形成金叉,预示着股价短线上依然有机会再次上扬。总的来说,对于短期走势的判断,KDJ发出的买卖信号需要用MACD来验证配合,一旦二者均发出同一指令,则买卖准确率将较高。

KDJBOLL布林线的综合运用

 

    KDJ指标是超买超卖指标,而布林线则是支撑压力类指标。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好处是:可以使KDJ指标的信号更为精准,同时,由于价格日K线指标体系中的布林线指标,往往反映的是价格的中期运行趋势,因此利用这两个指标来判定价格到底是短期波动,还是中期波动具有一定作用,尤其适用于判断价格到底是短期见顶(底),还是进入了中期上涨(下跌),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下面我们以太极集团(600129)为例进行说明,在2001年4月9日,该股KDJ指标在50中轴区域附近出现了金叉。按照KDJ指标的操作原则,在50中轴区发生的交叉,其信号并不确定,但如果结合BOLL指标进行分析,可能就会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该指标在同一天,股价线越过了MB线的压制,此时股价线距离上档的UP线还有一段空间足以使操作者获利。依据这一原则,我们可以重视KDJ指标的这一次交叉,予以短线买进。

  我们知道,布林线中的上轨有压力作用,中轨和下轨有支撑(压力)作用,因此当价格下跌到布林线中轨或者下档时,可以不理会KDJ指标所发出的信号而采取操作。当然,如果KDJ指标也走到了低位,那么应视作短期趋势与中期趋势相互验证的结果,而采取更为积极的操作策略。 但要注意的是,当价格下跌到布林线下轨时,即使受到支撑而出现回稳,KDJ指标也同步上升,可趋势转向的信号已经发出,所以至多只能抢一次反弹。而当KDJ指标走上80高位时,采取卖出行动就较为稳妥,因为当股价跌破布林线中轨后将引发布林线开口变窄,此时要修复指标至少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盘整,所以说无论从防范下跌风险,还是从考虑持有的机会成本来看,都不宜继续持有。

  最后,总结一下综合运用KDJ指标和布林线指标的原则:即以布林线为主,对价格走势进行中线判断,以KDJ指标为辅,对价格进行短期走势的判断,KDJ指标发出的买卖信号需要用布林线来验证配合,如果二者均发出同一指令,则买卖准确率较高。

 

...............

 

 

 
章:
MACD,KDJ,RSI,BOLL,OBV,W&R,DMI,...          股票操作 简易操作 MACD KDJ BOL...
MACD/KDJ/RSI/BRAR/OBV/MIKE/BOL...          什么是MACD?QDJ?RSI?BIAS?ASI?OB...
停损点转向(SAR),布林线(BOL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