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dxh华老师(我高三的历史老师)的约稿,今天写写我的学史心得~
我对历史这东西感兴趣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那时中央台播《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播得正火。当时不但撺掇我们家老爷子(外公)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全套的五本装《三国演义》连环画,还把我爸妈当年学历史的教材翻出来看~从那时起,就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了,直到今天。
第一,学历史最关键的是什么:说老实话,学了这么多年历史,我始终认为兴趣是第一位的,而能提起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又在于历史的一个个细节。看历史剧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是在一开始,观众本身或许并不具有太高的审美标准,所以看的历史剧鱼龙混杂,“戏说”的东西在所难免(比如最近播的《贞观长歌》,我是没觉得它的剧本写得怎么样~开玩笑,当年《三国演义》也就84集,它是个什么玩意,要拍82集?)。但我认为只要它能提起观众的兴趣,那就不必太苛责。在观众这方面,希望大家不要太把历史剧当回事。由于电视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传媒,就算是所谓的“历史正剧”,出于各种因素考虑,也是不可能不对史实进行改编的。在看了电视对历史产生兴趣以后,大家可以静下心来去看看相关的历史书籍、看看《百家讲坛》之类的讲座。读书就读点浅显易懂的普及书物就可以了,用不着去读太深奥的。在通过读书提高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与审美品位以后,你就可以对历史剧进行甄别,把水平不怎么样的戏说剧PASS掉(当然,要是纯属娱乐的看看就无所谓了)。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如何看书:虽然能提起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的东西在于历史的一个个细节。但是在看书的时候,我建议大家还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就把它当小说、当故事看,不要去抠那些很细小的东西,因为你不是做学问,靠研究那些东西吃饭。读个大概,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大概是个什么情况也就得了。就算是你对史实已经很了解了,也不要看个电视剧、看个小说就大惊小怪的说:“耶?怎么XX地方和历史上不一样?”什么的,我说了,就算是所谓的“历史正剧”,出于各种因素考虑,也是不可能不对史实进行改编的。别太把它当回事,为这种事情操心——不值~
第三,关于学生如何应付历史考试:中学那教材基本上是统编的(有非统编的,但以试点居多,覆盖面极小,况且考试题型不改革,光改教材也没用),那破烂没经过什么市场竞争,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衙门式头脑的产物。呵呵呵呵……开玩笑,面对复杂无比的市场、复杂无比的经济,居然去让几个明明不开窍却还自以为聪明的榆木疙瘩去“计划”~所以它最后编得一塌糊涂枯燥乏味谬误百出挨人民大众的骂等等等等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既然考试要围着那玩意转,没办法,死记硬背即可~答题方法学校的老师说得很多,这里不再废话。为了提高兴趣与效率,平时可以多搞些历史知识竞赛、论文评比什么的。到时候,肚里有货亮出来,假装深沉是蠢驴。
第四,现代语言能不能用于讲述历史:不要听了那帮子榆木疙瘩的话就真以为“易中天式”的讲课方式是胡说八道、信口开河、对待历史态度不严肃、该下“二十层地狱”云云了,我请问易中天的话有哪里不贴切了?又有哪里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了?要是有你就举出例子来嘛!举不出来却又在那里瞎起哄,拿什么“炒作”、“学术娱乐化”、“讨好观众”什么的罪名说事,纯粹是无的放失用心险恶~一句话:甭理他们~
第五,对待历史的态度:我的意见是敬畏与好玩相统一。敬畏就不用说了,为什么要说“好玩”?因为有时候历史确实是很好玩的。比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三国时说的东汉桓灵二朝卖官时可以搞到“内部优惠价”的故事就是很可笑的,也就是说不要老是板着脸去看历史,该笑的时候要笑起来。一天到晚板着脸去学历史的人,活着太累~
第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与对待历史人物:看待历史问题,应该从制度上去找根源,而不是归结于个人品质问题。个人品质再坏,只要制度设计得当,他就是想作恶也没办法。所以不要脸谱化的去看历史人物。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再好的人也会犯错误,再坏的人也会做好事。对于专制者,我们必须明白:他就算再怎么雄才大略、再怎么“有道明君”,他也是专制者。去跟专制者讲道理等于羊去和狼讲道理——傻冒~
第七,通过学习历史,明白了道理以后干什么:很简单,就一个字:用。读了书不用,等于白读。历史最可贵的东西是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使得很多错误我们不用亲自去犯一遍才在后悔中知道它的危害。就像我们这种普通人总不用亲自去杀一遍人才知道杀人犯法一样~我们学历史是要学以致用的,对于类似“林黛玉肚脐眼大小”之类没用的狗屁学问,不看也罢。要做的事情多得很,哪里有工夫在这种破事上浪费时间~
以上便是我的学史心得,谢谢各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