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兴寺双塔,又名北镇双塔,位于北镇市区内广宁古城的东北隅。崇兴寺双塔创建年代无文献记载,从塔的结构和风格看,应属辽代中晚期的遗物,因塔北有崇兴寺,故此得名。双塔的东、北方向皆为由广宁古城墙基址改建而来的环城公路。北镇市得名于北镇医巫闾山,北镇医巫闾山为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一。1988年,崇兴寺双塔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兴寺双塔东西相对,相距43米,
东塔高43米,西塔高42米,均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基座每面宽7米,基座上雕有各种花纹,下部雕有狮子、负重力士和莲瓣。向上为仰莲座,座上承托塔身,塔身每面有拱龛,内雕坐佛,外立侍卫,上饰华盖、飞天和铜镜。塔檐十二层,由下至上逐层内收,每层檐角俱挂有风铃,随风摇动,声音清脆悦耳。塔顶的莲花座、宝瓶、鎏金刹杆、宝珠、相轮均保持得相当完好。西塔的中部还镶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崇兴寺塔记》小石碑。
双塔高度相差不大,但在收分上有明显的不同。双塔基座部分高度大致相同,但西塔的第一层塔身高度要明显高于东塔的第一层塔身。同为出檐十三层,西塔的檐部更密集,东塔更疏朗;双塔第一层檐的直径相当,但西塔第十三层檐的直径要小于东塔。这些都决定了西塔的收分要大于东塔。
双塔第一层塔身各面都为“一主尊二胁侍三华盖二飞天”的典型构图。东塔由于第一层塔身高度较低,其券龛的高度较西塔要矮。东塔主尊皆着菩萨装、头戴宝冠,面容清秀,具有女性般柔美的身段,并且上身较长。东塔主尊的佛座并未安置在券龛中,而是直接起于塔身的仰莲台上,有效的解决了东塔券龛较矮的矛盾。西塔主尊的佛座则完全位于券龛中。相比东塔,由于西塔的第一层塔身较高,西塔华盖、飞天的布局较为宽松。
而二塔的斗拱,却完全是同一形制,皆为双抄五铺作,转角斗拱出角华拱、列拱,补间斗拱三朵。
双塔基座构型基本一致,但细节有些不同。北镇双塔的基座为辽代密檐式塔基座的标准器,双塔须弥座造型接近,仅有细微差别,例如负塔力士的姿势、拱的长度、仰莲瓣外形及行数、蜀柱上的雕刻图案等等。
双塔中东塔八面券龛中的主尊皆着菩萨装,头戴宝冠。西塔只有正南主尊着菩萨装、头戴宝冠,其余各面七主尊均着佛装、头饰螺髻。
“辽塔”老师推断双塔的年代至少要有二十年的时间间隔,西塔早、东塔晚。东塔有建于辽代末年的可能(与义县嘉福寺塔年代相近),但也不排除二塔是一辽一金。
山门

从北往南看
先看西塔
第一层塔身正南主尊的双手明显结智拳印,当为大日如来。西塔所供奉的佛像采用的是大日如来与七佛的组合,也就是“1+7”布局。
寺外看西塔

西南
正西
西北
正北
东北
正东
东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