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称江陵,现保留位于荆江岸边的古城墙遗迹。
城墙始建于东汉,从三国时代起没有发生过大的搬迁,原为土城,南宋始建砖城,初拆除,明初又建,明末被毁,现城墙为清顺治三年依旧基重建。荆州古城墙是中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水城(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现存明清重建城墙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28公里,高9米。城墙现有八座城门,2座门楼。明代时期建城时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荆州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有“铁打荆州”之说。
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1997年9月至1998年3月,荆州市及荆州区考古人员在荆州城南垣东端(望江楼西侧)坍塌段,为配合维修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横向开挖一条长19.2米、宽5米,深9.5米的进行考古探察的探沟。通过地层解剖发现:此段暴露在城垣外侧的砖垣建于明初。探沟内土垣自南而北11.3米,为宋代及明初城垣。宋代土垣残高3.75米,明代土垣建在宋代土垣之上,残高4.5米。在宋代土垣与明初砖垣之间,有宽0.6-0.8米、高7.3
米的宋代碎砖垣遗迹。在探沟中部,宋与明初土城垣之北为五代城垣,其顶部与明初土垣基本取平。五代时期兼有砖、土城垣,五代砖垣下部为保存较好、形体较薄的青砖垒砌,这些青砖规格不一,有绳纹长方形砖,还有楔形砖,显系墓砖,残高1.1米,五代砖垣上部为砖、土混合夯筑,用砖甚破碎,残高4.9米。五代砖垣所倚傍的土械垣上部为五代时期,残高约6米,下部为唐代,残高约1.9米。
在唐代土城垣之下,发现三国时期土城垣。三国时期土城垣深埋在现荆州城土垣表面8.25米,接近城内地面3.05米之下。其建筑用土为灰黑色粘土与黄褐色沙土,文化层已发掘的厚度为0.8-1.25米。城垣建筑方法具有三国时期特征:逐层夯筑,夯层厚,夯窝呈圆形,直径7~8厘米,深
0.5厘米。探察同时出土了一批东汉至三国时期的文物典型器物。
荆州城墙上最知名的地标是其东门城门寅宾门和城楼宾阳楼,城楼名称取“敬迎宾客,阳光朝气”之意,宾阳楼早期曾遭遇毁坏,现城楼为1986年重建。
荆州城墙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特征明显,设有用于防御敌人的瓮城。其小东门公安门作为荆州城墙唯一的水门,曾有刘备迎亲孙尚香的传说。
(以上文字来自百度百科——荆州城墙)
走向小东门
城墙下的张居正故居
古城内的关羽祠
团友自行去了万寿塔,分享图片给我。
高速路口的地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