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天王殿位于寺院的最南端,硬山布瓦顶五架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后出歇山式翼角与中殿相呼应,在花草树木的掩映下,越发显得古老、沧桑。
大雄宝殿为寺中现存最重要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布瓦顶。建于高0.9米的台基上,前施月台,檐下施四铺作单抄斗拱。梁架进深六椽,乳袱搭牵相对用四柱,四椽袱、平梁均作月梁形,梁架结点用斗拱连接,脊下施斗拱与驼峰置于平梁上,不用蜀柱。歇山大木为二根丁袱承托,未用抹角梁,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藻井分布于明、次间中部,虽然藻井与主体建筑非同时所造,但制作精美,井壁及天花布满彩绘。天花板绘流云、红底折枝牡丹花、金龙、凤等图案。井壁斗拱彩绘为青绿相间,斗子各面饰金,明间中央藻井上段各跳拱之下皮皆以金饰,十分华丽。释迦寺中殿的独特之处,为研究元代木构建筑的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卧佛殿在大雄宝殿的后面,硬山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歇山式翼角,与大雄宝殿相呼应,作法与前殿一致,殿内佛祖释迦摩尼的卧佛塑像静静地躺在黄色的帷幔中,身体用红布包裹着,双目紧闭,面色安详。佛像上方黑色的牌匾上书写着四个金色大字“得大自在”。
释迦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大雄宝殿集中表现的丰富历史信息上——保存有多个时代的建筑构件,反映出多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侧脚做法、举折形式、斗棋样式,梭柱、月梁、阑额与普拍枋的T形剖面,博楸交接用驼峰与四铺作斗棋,等等,均符合或十分接近宋《营造法式》中的规定;斗棋等级﹑阑额抹圆角、内额用天然弯材、檐出尺寸,等等,则表现出介于宋式与清式之间的特征;而华丽繁复的藻井之制,很可能为明代所加﹔至于瓦顶、脊饰、月台与台阶等,则明显是年代较晚的工匠所为,反映的也是清末或民国时期的特征。
前一篇:漫游燕赵(六)蔚县玉皇阁-2
后一篇:漫游燕赵(八)蔚县灵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