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下午4点半闭馆,出馆后准备去北海公园。坐地铁8号线到什刹海站出来,没想到经过万宁桥,在桥上看到桥下的趴蝮不一般,直觉告诉我这是个国保,赶紧拿出手机定位查资料。惊喜。
在北京地安门北,钟鼓楼之南,什刹海前海以东的玉河故道上,横跨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名叫万宁桥,万宁桥下有一水闸名叫“澄清上闸”。澄清上闸(万宁桥)是元通惠河二十四闸之一,闸与桥合为一体,兼具水利和交通功能。
为调节水位,郭守敬在积水潭东岸通惠河起点处建造了木结构的水闸,即海子闸。据《元史•河渠志》记载,1295年,皇帝批准将海子闸更名为“澄清闸”,1330年,又用石材重建了与石桥连为一体的澄清闸。桥名“万宁桥”,但人们总是习惯称之为“海子桥”。明代因地近北安门(俗称后门),亦称后门桥。万宁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两侧堤岸雕有镇水兽,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是珍贵的石刻艺术品。其中在桥东北护岸上的为元代石雕,颌下刻有“至元四年九月”题记,桥西设澄清上闸,闸槽和绞关石尚存。
20世纪40年代前后,万宁桥的桥栏仍旧完好,桥墩上有石雕螭状水兽,桥下河道仍存。河道由桥下向东延伸,经过一片空地后至东皇城根福祥寺胡同口外,经东不压桥入东吉祥胡同北河沿。雨季尚通流水,河中有两岸居民放养的鸭群。部分河段尚有白石栏杆,桥的拱形也十分明显。1955年,扩建道路,将河道改为暗沟,为方便交通,桥也改为微拱形。桥西恢复河道宽约20米、深约2.5米、长约60米,与什刹海前海水域相通;桥东恢复通惠河河道长约1000米。
万宁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北京中轴线的交汇点,为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23年11月,入选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
桥东北岸镇水兽,元代的
桥西侧北岸镇水兽
桥西侧南岸镇水兽
重点看镇水兽了,没怎么注意水闸遗存。在查资料时才发现,补几张网图(来自“燕雨生”的美篇)。
万宁桥西北侧有火神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