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行(八)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四门塔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亭阁式佛塔,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建成,已有1400多年历史。为中国早期石质建筑之典范,有“中国第一石塔”“华夏第一石塔”之美名。造型古朴简洁,整个塔除塔刹部份略有装饰外,其它部份无明显的装饰,整个形体浑厚而朴实,有中国汉代建筑的道风。它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历史和古代建筑建造特色都有着较高的价值,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之一,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宝顶组成,是一个方形单层单檐亭阁式石塔古建筑。塔身通体由巨大的青石砌成,单层,正方形,塔身每边宽7.38米,通高15.04米,壁厚0.8米。四面各开辟一个半圆形的拱门,故而俗称“四门塔”。塔墙全部用雕刻有浅席纹的大块青石砌成,塔内室中心砌硕大的四方形塔心柱,四周有廊环绕。塔内室顶部是用16根三角形的石梁搭接于塔心柱与塔外墙之上,三角形石梁上置有石拱板,以构成塔室,支撑上层的屋顶。
用石块叠涩出5层,其挑出之石层落有增大。塔顶是用23行的青石板层层向内收叠,构成了4角攒尖的正方锥形顶。上置石刻塔刹。其顶中下面是一个须弥座(又称之露盘),须弥座四周置山华、蕉叶形的石座,正中安放着五重相轮,相轮上置宝珠以构成整个塔刹。
1973年,文物部门维修四门塔时,在塔心柱的内部上方,发现一舍利石函,石函内置彩绘铜函。舍利全部放在铜函之中,计有水晶珠四颗、黄琉璃珠七颗、绿琉璃珠九颗,珠子皆有一穿孔。微带绿色的胆形小瓶一个,小瓶已碎,其颈间套有骨环、银环、铜环和隋文帝“五铢”铜钱各一枚。
室内仿木梁架
四门塔塔室中各佛像面门盘膝而坐。雕佛皆螺髻、端庄、自然,其形体南北两面大致相同,面相呈长圆形,面貌清癯,著袒右肩袈裟,衣带作小结,两眉中央有白亳相,只是南面保生佛双手分置于两膝。北面微妙声佛一手扶膝,一手扬起,似正在讲经说法;东西二面佛像形体也大致相同,面相均呈方圆形,是双手重叠于身腰中部的“禅定”佛像,只是东面的阿閦佛,袒右肩,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衣带作小结下垂甩向左肘上;西面的无量寿佛,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内著褒衣作小结。
东面
“阿閦佛”诞生于北魏时期,发营排列有序、横坚成行,额面扁平饱满,眉线漫弯修长,双眼微昧秀扬。鼻线平直挺峻,唇线清晰分明,嘴角上扬内敛、微露笑意,下巴圆润,两爬丰腴适度,耳垂低于嘴巴。
南面
西面
北面
九顶松
四门寺遗址区
前一篇:齐鲁行(七)博兴博物馆-4
后一篇:齐鲁行(八)济南神通寺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