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博漫游 |
继续看博兴佛教造像
王世和造像碑,北魏
疃[tun]子造像,东魏(534—550年),高120厘米,宽80厘米,1966年山东博兴县疃子村出土
此像为一佛二胁侍背屏式造像,背屏呈舟形,青石质。碑身中下部为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主佛与菩萨皆赤足脚踏莲台,主佛莲台座高11厘米,宽25厘米。两侧菩萨莲台座高11厘米,宽16厘米。
主尊佛像面相方圆,高肉髻,略带笑意。内着僧祗支,胸前束带打结,外穿褒衣博带式袈裟。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左右胁侍菩萨均为束发,面相方圆,略带微笑。颈佩项饰,帔帛自双肩垂于体前交叉,下着长裙。内侧之手下垂持香囊,外侧之手上举持莲蕾,跣足立于覆莲座上。舟形背屏中间雕刻佛像的头光和身光,头光呈圆形,最外一圈饰忍冬花纹,身光呈椭圆形,外缘饰变形莲花纹,背光上部饰火焰纹。背屏上部中间是翼龙,两边各有二组持乐器飞天,分别持奏琴、排萧、长鼓、钹。伎乐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其姿态多样,姿势优美,体态轻盈,飘曳的长裙,飞舞的彩带,迎风舒卷。全身刻画极为完美,逼真且富有动感,边奏边舞,栩栩如生。四个伎乐飞天下边刻有精美的火焰纹,成椭圆形。佛与菩萨是静态的,伎乐飞天与龙是动态的,一动一静,使作品既活泼热烈,又庄重肃穆。
造像碑,北朝—隋(550-618年),兴福镇兴益村出土
弥勒像,戴冠,冠上有线刻佛像,明代,兴福镇兴福村出土
造像座,北齐武平四年(573年),龙华寺遗址出土
造像座,北齐天保五年(554年),龙华寺遗址出土
造像座,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龙华寺遗址出土
造像座,北朝(386—577年),龙华寺遗址出土
造像座,北朝(386—577年),兴福镇兴福村出土
造像座,隋开皇三年
前一篇:齐鲁行(七)博兴博物馆-1
后一篇:齐鲁行(七)博兴博物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