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地图邮票 |
1963
T57 《黄山风景》
玉屏峰
图案描了黄山玉屏峰的姿态。设计者采用竖式票幅,运用仰视角度造型,突出表现了这座玉石屏风的雄伟险峻。
图案是生长在黄山南部玉屏楼东文殊院洞顶的迎客松形象。画面前景上的松树和山峰,为雕刻版,刀法细腻有力,形象准确鲜明;背景上的天色和山峦,为影写版,柔和明亮,若隐若现,创造出了一种清新愉快的气氛。
后海松石
图案描绘了黄山北面“后海松石”的景象。画面由近而远,色彩由深而浅,分为五层:近处的参天古松和峻峰岩为黑色,紧挨着的山峰呈深蓝色,这两层采用雕刻版印制,线条清晰,形象鲜明;稍远处的浅蓝色两峰之间,有一峰颇似航海观音的“观音峰”,最远处色淡朦的一座座山峰,和淡淡的天色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影写版的印刷效果,把后海的古松和峻峭的奇峰怪石衬托得更加鲜明。
图案是黄山狮子峰腰部清凉台的风景。在竖式票幅上,设计者采用仰视角度造型,高高危岩之上的清凉台白色石栏,悬熊上名为“破石”“扇子”等千姿百态的古松,十分醒目突出;远山和天色和谐地融为一体,干净淡雅,透着一股清凉;画面上的游人站立在清凉台上,凭栏远跳,指点远方,仿佛是在等待日出的辉煌时刻。
图案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天都峰上“天都远眺”的景色。这枚邮票图案犹如一幅木刻和彩墨国画,由近及远,由下而上,最后集中在天都峰上;近处黑岩隐定,背后的云雾、淡山、天边骄阳烘托渲染,天都峰本身虽然只占画面的1/3,但它巍然屹立,气势很足,比较成功地刻画出了黄山第二峰的雄伟姿态。
图案是黄山天都峰西南剪刀峰的风姿。画面采用桔红色,显示夕阳斜照的瑰丽景色;远处用灰色表示薄雾已经降临,增添了无穷意境,具有水彩画的特点。
图案是位于黄山北海宾馆西侧贡阳山和狮子峰之间万松林的景观。画面以白云绕的远山为背,房舍建筑点缀其间,线条清晰,表现了这片千百年古松林的自然神采。
图案是黄山散花坞石柱“梦笔生花”的形象。
图案是黄山三大主峰中的最高峰——莲花峰的风光。画面上近处巍然耸立的迎客松和山间的云海,尤为壮观。远处挺立于霞光里的莲花峰,云雾缭绕,姿态万千。
图案描绘了黄山的“西海云潮”景象。云海汹涌翻滚,重重叠叠的峰峦时隐时现,形态变幻万千,生动地展现出了“西海云潮”犹如童话般的自然奇观。
图案展现了生长在始信峰上的“黄山古松”形象。摄影者以柔和明亮的天色和淡雅清爽的山峰松林为背景,将镜头对准了这棵黄山古松。粗壮的根深深地扎在岩缝之中,枝干突破图案边框伸向云天之外,气势雄伟,塑造了一种傲霜斗雪的顽强性格。
图案是黄山“东海观潮”的景象。画面上云海滚滚,远山起伏,朝霞似锦,捕捉住了黄山早晨景色的特征。
图案是黄山石笋峰的奇观。在横式票幅上,一根根石柱参差林立,奇姿峥嵘,胜似雨后春笋,蔚为壮观。
图案是黄山狮子峰顶“石猴观海”的景致。设计者对画面近景上的山峰和树木,形象清晰鲜明;画面远景上的云海,采用影写版印制,气势雄浑。
图案是黄山狮子峰南面狮子林的风景。设计者在横式票幅上,背景上的山峰和天色柔和均匀,近景上的奇松和古柏挺拔清晰,整个画面层次丰富,相映相辅,展现出了黄山子林那种雄伟、奇特而又变幻无穷的自然风光。
图案是黄山“蓬莱三岛”的景色。设计者在横式票幅上,将“蓬菜三岛”置于画面中心,山体和奇松伸手可触,衬以明亮的天色和隐现的山峰,整个画面和谐清新。
1984 T.100 《峨眉风光》
这枚邮票的设计者经过精心构思,别出心裁地将“报国寺”深藏在浓密的绿树从中,借助自然本色的渲染,真实地表现出了这座古寺建筑的雄伟气势;画面左下角那尊威武雄奇的石狮子为庙宇创造了一种轩昂肃程的氛围。
画面中,绿荫遮天蔽日,唯有屋顶亮出一小片淡蓝色的天空,淋漓尽致地渲染了这座寺庙所享有的独特自然环境;那厚实的石墙,简朴的木柱,真实地再现了这座建筑古朴的原貌;那条盘山而上的石阶小路既衬托出山势的险峻又能让人领略到浓荫古寺中的那份幽静,犹如身临其境。
画面中,洪椿坪寺宇门额下悬“洪椿坪”匾,上悬“千佛禅院”匾,门楣上对联右书“坪登数百丈众生合掌悟禅机”,左书“洪椿八十年老树低头闻佛法”;寺前几株千年洪椿,根系裸露,枝干苍劲,扶疏耸立,绿荫浓郁如盖,为古刹创造了一种幽清静雅的环境,显得格外肃穆幽深。
画面中,殿宇雄踞于钻天坡顶上,寓于一片冷杉林中,环境幽深而宁静;背景采用大片的淡黄色,犹如微做的晨曦,沐浴着峰巅,沐浴着庙宇,沐浴着葱茏的林木,沐浴着山间缭绕的云雾,色彩明亮淡雅,描绘出了朝霞初照,万物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使寺庙建筑与自然景色达到了巧妙而和谐的融合。
这枚邮票的设计者将卧云庵置于画面最顶端,前临俗称舍身崖的万仞峭壁,崖下云腾雾漫,深不可测,真实地描绘出了这座寺院雄踞峰崖之巅的昂然英姿;画面对卧云庵云、雾、光等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色,进行了准确生动、欢快流畅的刻画,既创造出了一种云托雾漫的高险境界,又真正捕捉住了峨眉山的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画面中心是睹光台,危崖凌空,前为万仞峭壁,俗称“舍身岩”;岩上隐约可见当时幸存的卧云庵身影,庵旁耸立着一座电视铁塔;画面左下角那个七彩光环,即峨眉宝光;站在舍身岩边,默默地望着茫茫的云海和数百里外的大小雪山,“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艺术地再现了峨眉山那种空灵飘逸、超凡脱俗的意境。
1981年 庐山风景

《五老峰》
设计者采用从山龙明代所建海会寺仰视的角度,突出展现了五老峰的自然风貌:峰峰耸立,五峰姿态各异,峰间云雾缭绕,霞光灿烂,犹如仙境。
《含鄱口》
设计者采用横式票幅,酣畅地挥洒彩笔,将含都口美妙的“湖光”“山色”摄入了画面,使自然美变成了永恒的艺术美。
设计者采用竖式票幅,让飞瀑从悬崖之上倾泻而下,直落碧绿的潭中,激起阵阵水花,蔚为壮观;潭在两山之间,山崖上青藤覆盖,阳光从绿叶的缝隙间透出,岩壁上生满着青苔,谷深景暗,即使盛暑身临此地,也觉寒气逼人。
《日照峰》
设计者巧妙地将一方“庐山”二字的朱色圆印置于画面右上角,犹如旭日初照,生动地展现出日照峰的清晨景色:巍峨挺拔的日照峰沉浸在绚丽的朝霞之中,奔腾不息的长江身影清晰可见,悠然仁立峰巅的小亭精巧别致,具有一种人与自然相交融的和谐之美。若在云雾弥漫之际,从山下看山上,彩云缭绕,忽隐忽现从山上看山下,则是茫茫云海,无边无际,如登仙境。
《三叠泉》
设计者采用竖式票幅,上端只留一小片蓝色天空,让一缕碧波经两次折叠后飞泻直下,如见其冰绢垂挂之状,如闻其钟鼓轰鸣之声,惟妙惟肖地绘出了三叠泉的壮美胜景。
《石松》
设计者在横式票幅上,以远山和云海为背景,采用特写镜头,突出展现了庐山古松的风采:两棵傲然挺立的古松,植根于凌空飞悬的横石之旁,石上镌刻的字迹清晰可见,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气质和精神。
《龙首崖》
设计者采用雕刻技术,精细地刻画了近景中的地首崖和崖顶青松,刀法道劲,富有质感;背景上的橘红色霞光和浅蓝色云水,采用影写技术描绘,灿烂似锦,有力地衬托了龙首崖的雄姿和气势。
关于庐山,有1999年10月5日中国与朝鲜联合发行的《庐山和金刚山》之二
1995-20
《九华胜景》

《天台晨曦》
这枚邮票图案是画家星辰直奔天台,拂晓前,捕捉住的神秘奥妙的瞬间景象。这时候曙光初露,烟云浩渺,天台显得广阔无涯。透过明暗不定的晨光,云海茫茫,苍山如舰船般在云浪中起伏;松涛阵阵,汹涌澎湃,真乃“从此置身千仞上,不须别处觅蓬菜”。
《百岁禅宫》
设计者采用竖式票幅,将百岁禅宫置于中景,殿宇建筑线条刚劲挺直;近景树木挺秀;远景山峦起伏,生动地表现出了一种攀岩附壁之险。
《rou身宝殿》
这枚邮票图案采用近景角度,建筑的各个部位清晰可见,一丝不苟,两侧绿树葱郁,背景蓝天高深,表现了肉身宝殿特有的气宇轩昂之势,顿觉油然而生立足于81级台阶前,即刻拾级面上,一瞻金地藏风采的渴望。
《只园夕照》
这枚邮票图案采用横式票辐将祗园寺建筑群置于中景,近景为形态各异的树木,远景为雄浑的山岭,在夕阳的沐浴中,大雁展翅凌空,寺门前游人流连忘返,创造出了山、林、寺夕阳尽染的美妙境界,仿佛隐隐可闻悠扬的暮鼓之声。
《大鹏听经》
画面采用侧视角度,清晰展现了大鹏石的头、嘴和紧收的双翅,特别是那微闭的眼睛,生动地刻画出了大鹏听经的入迷神态,真是天造地设,和谐逼真,惟妙惟肖。
《凤凰古松》
设计者将这棵千年古松置于画面中心,松针茂密,苍翠欲滴;背景衬以连绵起伏的灰色山峦,创造出了一种凤凰展翅欲上灵霄的意境,能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特有的那种神奇魅力。
1995-24
《三清山》
1997-10
《五台古刹》
这枚邮票的画面,若遵照实际景观,白塔的位置则很小,经过人为地将白塔变高大,
将远山推远,设色上把远山和白塔的对比度拉开,便营造出了一个既真实而又充满神秘气氛的画面。整个画面上的寺院建筑依山势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远山林木葱葱,近处古松挺拔,既有深山藏古寺的幽静氛围,又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气息,将山情野趣和古刹丛林和谐交织的五台山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
这枚邮票的画面,人为地在前补上一棵树,而且同主体建筑物之间有一种空间感,再将整个画面调成棕黄色,使树与庙之间有一种和谐的关系。邮票图案以棕黄色为底衬,采用近景特写镜头,精细地刻画出了南禅寺大殿的正面外观形象,高大雄奇,屋顶上两只相向的脊兽栩栩如生,殿檐角悬挂的风铃声声可闻;画面左右两侧绘有挺拔舒缓的古藤和低矮的灌木,几片黄叶落地,点缀了南禅寺的环境气氛,清净脱俗中又充满着自然情趣;大殿石阶两侧安置着两个消防用的铜制盛水大缸,表明了古人对木结构建筑的高度防火意识。
这枚邮票的画面,有意识将两边的树木减弱,突出了主体建筑。邮票图案以空旷的远山为背景,将佛光寺内东大殿和祖师塔置于面中心,再饰以苍劲参天的古松,创造出了一种精美的古代建筑艺术,厚重的历史沧桑和自然天成的风景交融在一起的奇妙意境,耐人寻味。
这枚邮票的画面,人为地将别处的松柏移至铜殿前,突出了铜殿的高大。邮票图案让显通寺铜殿建筑占据绝大部分画面,殿阁巍峨,殿脊两端铸有跃然欲飞的两个“鸱吻”。殿脊中间装有一个葫芦似的宝瓶,金光闪闪,耀眼夺目;苍松翠柏环绕,铜塔坐落其间;底色从外到内由深渐浅,创造出了一派虚无缥缈的佛教圣地风光。
这枚邮票的画面,特意选择了雪后初晴的一瞬,加之装饰性的云雾,创造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佛国仙境之气氛。邮票图案以茫茫云海为底衬,采用侧视角度,既描绘出了菩萨顶建筑屋顶琉璃瓦艳丽的色彩,又展现出了那108级石阶,仿佛一道天梯直达山顶,地势高耸,台阶陡峻云雾缭绕,创造出了一种“憎柄云外楼”的神秘意境。
邮票图案以绵延起伏的山峦为背景,采用俯瞰的角度,展现出了镇海寺的全貌,殿堂楼阁层次分明,佛塔巍巍清晰可见;古木参天,云雾缭绕,寺内寺外人流络绎不绝,生动地表现出了五台山千年古刹的独特风采。
1999-6
《普陀秀色 》
邮票图案以圆通宝殿为中心画面,生动地展现出了普济寺古木参天殿宇恢弘,莲池映碧,卧桥横波的壮阔景象,画面色彩灿然。设计者采用普陀山现存最古的建筑多宝塔作为图案背景。画面上纵向的塔形使得以横为主的寺、桥、水在构图上有所变化。
邮票图案采用竖式构图,以环龙桥为近景;过环龙桥,沿山路曲折而上,临海处有两石对峙如门,上横一条石,题写“南天门”3字。远处有“南海观音”铜立像,佛像庄严慈祥。整个画面极目远望,海天茫茫,山岛耸峙,具有引人人胜、渐人佳境的艺术效果。
邮票图案以普陀山朝阳阁为立足点,举目南望,普陀山东南蔚蓝色莲花洋中的洛迦山隐隐可见。画面右下角为金黄色的沙滩,正如明代屠龙的诗句:“黄如金屑软如苔。”波涛拍岸,有亭翼然,生动地展现出了一种平滩远湾、碧海金沙的景致和韵味。
画面中,两巨石相垒,上石如同一巨台;下石顶部稍尖,紧紧托着上石。上石立于岩石之上,危若累卵,有推之欲动、撼之欲坠之感,却任凭狂风骤雨,巍然屹立。上石刻着斗大的“磐陀石”3个字,下侧石上刻有“说法台”3字。邮票图案采用仰视角度,表现出了磐陀大石突兀、险若欲坠的自然状态。
邮票图案设计者自海上取景,以下视上。洞口两壁陡峭,中间有天然石桥,石桥上有瞻圣阁,观海潮入洞,听洪波雷音,耳边仿佛响起清代孙谓游梵音洞后所写的诗句:“水石搏击无昼夜,不断轰雷成古今。何年斧劈两壁分,日暮风雨蛟龙吟。”邮票画面采用竖式构图,以拉长图式,既展现出了梵音洞磅礴的气势和倏忽变幻的奇景,也创造出了一种身临其境,仰之弥高的境界。
邮票图案设计者从法雨寺正面取景,寺前古木参天,宝炉紫烟;寺后山谷幽居,绿荫蔽日,彰显了佛法之庄严。经幢古朴,寺宇恢弘,仿佛可以清晰感受到那种退隐山林,静心修炼之佛意。
2000-14 《崂山》
2001-8
武当山
南岩位于武当山紫霄宫西约2.5公里处,又名“紫霄岩”,因其朝向南方,故称“南岩”。南岩山岭奇峭,林木森翠,上接碧霄,下临绝涧,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风景最美的一岩。画面上金色阳光普照,秋色浓浓;云雾缭绕,或隐或现;岩上松杉挺拔,凝绿滴翠,颇具仙山楼阁意境。
紫霄宫坐落在武当山天柱峰东北展旗峰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是武当山保存较完整的宫观之一。经东天门入龙虎殿,循碑亭、十方堂、紫霄宫至父母殿。层层崇台,依石迭砌,殿堂楼宇,鳞次栉比。紫霄宫背依展旗峰,如幢幢巨旗,迎风招展,面对照壁,五老、三公诸峰,连峙入云,近旁并有赐剑台、禹迹池、禹迹桥等遗址。遍山松杉挺秀,修竹丛丛,名花异草,相互掩映,使道院愈益庄严静谧。画面上瑞雪皑皑,峰岭环绕,松林翠柏幽深之处的紫霄宫,透出一派“紫霄福地”的磅礴气势。
复真观通称太子坡,坐落于武当山天柱峰东北,背依陡岩,面临深谷,形势险峻。建筑布局严谨,起伏曲折,富于变化,红门建于第一层坡上,额书“太子坡”3字,四周丹墙环绕,复道曲折,中轴线上有龙虎殿、正殿、后殿、左右配殿等,青瓦朱檐,彩画鲜艳,右侧另辟院落,为接待客堂,其前依岩建造五层高楼,其间有梁枋十二,交叉迭搁,下以一柱支撑,结构奇特,为古代木构建筑中所谓“一柱十二梁”之杰作。画面上,青瓦红墙的复真观,仿佛正在静静地俯视深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竞秀,远眺金顶,烟云迷离,既具有宏伟壮观之气势,又洋溢着宁静求真的意韵。

小型张
2002-19
《雁荡山》
画面采用竖幅平视角度,既表现了雁荡山显胜门雄伟峭拔,直上云霄的气势,也创造出了一种抬头仰望,令人头晕目眩,不能久待的近距离对峙所产生的强烈视觉效果,更加激发人们步入险门探幽的心动神往。
画面采用竖幅平视角度,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了大龙瀑布从卷壁中凌空腾飞而下,跌人潭中的瞬间景象,有水,有烟,有雾,既表现出了“天下第一瀑”的山高绝天之势,又有日光透过水汽氤氲的感觉,创造出了一种“雁荡自奇,不附五岳;龙漱所注,别为一川”的天然意境。
画面采用横幅平视角度,生动地描绘出了雁荡山灵峰那奇峰异洞的独特自然景观,奇峰环绕,怪石林立,云遮雾盖,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画面没有采用当地认为“像观音”的角度,而是采用从百岗尖俯瞰的角度,既描绘出了观音峰在晨曦初照中的流光溢彩,又透过观音峰看到远处的乐清湾,表现了它与海的联系,从而以独特的视角欣赏到被称为海上名山的雁荡山的整体风貌,可称为构思巧妙。
2003-13 《崆峒山》
皇城
图案采用仰视角度,展现出了崆峒山“皇城”的外观景象。皇城即太和宫,又称绝顶、大顶、小马鬃,民间俗称“皇城”。坐落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之巅,突兀高耸,摩云插天,形势险峻。皇城面东石阶通道称“上天梯”,为门径。西依笄头香山,如画屏映衬。北有舍身崖,如垂出之左臂。南连雷声峰,如舒出之右臂。画面上,皇城置身于峰台交错之中,诸台环绕,似莲叶托花,更显峻秀;若登临皇城之上,则犹如置身霄汉,崆峒山的山川美景尽收眼底。
图案采用平视角度,展现了崆峒山“弹筝峡”的外观景象。弹筝峡又称前峡、轩辕谷。位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与望驾山、两山之间.绵延数十里,四周危峰耸峙,岩壁如削,中间谷地潺潺流水,是泾河主流。这座大峡谷所处的地段,地势陡,坡度大,水流湍急,与岸边的石头相撞,冈石块大小不一,方向角度差异不齐,这样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声音,再加上两岸岩洞涵蓄,回声相濡,就形成一种如筝之声;每当静夜顺风倾听,这筝声节奏分明,悦耳,悠扬,故得名。画面上山峰耸立,峡谷间流水潺潺,侧耳倾听,仿佛大自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创造的美妙音乐作品,声声令人陶醉。
图案采用远距离俯视角度,展现了崆峒山“塔院”的外观景象。塔院坐落于崆峒山中台的上台,是以凌空塔为中心的一组建筑。凌空塔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是一座空心楼阁式砖塔,塔身共分七层,呈平面八角形,每个层面都辟有一个小门,每个塔角有雕刻精美的佛像及浮雕。塔顶上挺立着几株数百年树龄的松树,这些松树扎根于砖石缝中,姿态婆娑,四季常青,既向世人展示出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也为宝塔增添了一种勃勃生机。画面上,塔院隐身于绵绵山峦和葱葱绿树环抱之中,透着几分宁静和神秘;玲珑俊秀的凌空塔,正如明人罗潮在《中台宝塔》诗中所云:“浮屠高七级,中虚外壁立。绝顶八窗开,晴山树历历。”人文与自然相互交融,十分和谐。
图案采用远距离俯视角度,描绘了崆峒山“雷声峰”的外观景象。雷声峰是崆峒山主峰马鬃山向南延伸的一条支脉,宛若主峰的一条右臂,舒展而下。整个山体均为丹色石质,其东两两侧下临绝涧,南面的绝壁上有人工开凿的石级通向棋盘岭。山上苍松挺拔,谷底风声激荡,峰顶云雾倏忽。由于雷声峰南北向南,山势逐渐变化,因此,峰顶的道观建筑在宽不足10米的峰脊上顺势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奇特。每当盛夏阵雨时节,因雷声峰岩壁陡峭,下临深渊,雷声在峡谷中交相轰鸣,震撼空谷,此响彼应,山崩地裂,夺人心魄,故而得名。画面上的雷声峰,正如清人韩荣祜《雷声峰》的诗句:“一峰突出众峰巅,复道行空势若连。铁索牢攀幽蹬转,板桥危度断崖悬。探奇只在青萝外,览胜惟依碧岫边。谷底云腾雷送雨,依栏红日艳中天。”
2006-7
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