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崇福寺位于鲤城区崇福路,始建于北宋初年。初名千佛庵,后改名崇胜寺、洪钟寺、崇福寺,与开元寺、承天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1982年被福建省政府定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废后传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重修后大雄宝殿的风格保持明代规制,有应庚塔、千人鼎、大洪钟崇福寺“镇山三宝”。大洪钟,铸于明初,声音宏亮,“崇福晚钟”为泉州八景之一。
崇福寺坐西向东,方圆约15亩,现存大殿及后殿,系清末重修,重修后大雄宝殿的风格保持明代规制。1996~2001
年重建。寺分三进,前进为天王殿,奉祀弥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约两丈,雄伟魁悟;前殿左侧为钟楼善庆楼,右侧为鼓楼福禄阁。中进是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部分保留宋制,殿前有4根明代八角形石雕龙柱,殿内供奉释迦、药师和弥陀。大殿横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师墨宝。后进是观音殿,供奉千手观音。此外还有藏经楼、祖师堂,法堂、报恩堂、五观堂、凉亭等。
应庚塔建于北宋·乾德初,位于大殿东侧、藏经阁北侧。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何方,该方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名“应庚”。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崇福寺石塔》:“崇福寺石塔,世传是塔关城废兴。历宋、元、明变迁之时,辄欹侧若堕,平治则正。国初(清初)·戊子(顺治五年,1648年)、己丑(顺治六年,1649年),闽海波倾,洞塔颇倾斜。有士人避地江南者,遇异僧因谈及居里所在。僧问:‘崇福寺塔犹存否?’士人以颇倾斜对。僧曰:‘寺塔未圮,泉不应兵燹也,当速返居之。’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后,塔乃周正,复生朴树于基座。今根柢盘绕,再无倾侧之患。”
应庚塔高四丈,广二丈,八角七层,花岗岩石质实心楼阁式,高11.2米,底周8.16米,塔每角边长0.65米,檐角之间相距1.05米,底层高1.6米,二层起逐层缩减0.1米,每隔两层各面都设有佛龛,每面雕刻佛像,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坍,是泉州最早的石塔,
比开元寺东西塔还早。其七级细长外形比例,除与近期开元寺出土的小石塔相似外,同闽南遗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风格迥异,属于福州、闽东一带做法。历千年沧桑,越来越斜,2001
年拆卸扶正重修。应庚塔被列入第八批国保单位。
莎萝蔓蛇的航拍图
泉州的10月,居然在塔旁看到玉兰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