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无边落木77
无边落木77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003
  • 关注人气: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2023-08-18 10:27: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博漫游
黄庭坚与宜宾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无量寿佛,宜宾流杯池石刻拓片,宜宾市博物院藏。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南极老人,无量寿佛”八个大字为宋时石刻,其“南极”两字在涪翁谷南壁中偏西下部,其余六字在东谷口南边东壁上,每字约1.4米见方,据嘉庆《宜宾县志·金石》记载,其为“黄庭坚真迹” ,现仍清晰可见。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苦笋赋,宜宾流杯池石刻拓片,宜宾市博物院藏。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牛口庄题名卷,宜宾流杯池石刻拓片,宜宾市博物院藏。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念奴娇. 赤壁怀古,宜宾流杯池石刻拓片,宜宾市博物院藏。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山谷云深,宜宾流杯池石刻拓片,宜宾市博物院藏。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涪翁嵓,宜宾流杯池石刻拓片,宜宾市博物院藏。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阅水环阶,清光绪年间知叙州府事孙赋谦题,宜宾流杯池石刻拓片,宜宾市博物院藏。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流觞曲水,宜宾流杯池石刻拓片,宜宾市博物院藏。明
嘉靖十七年(1538年)叙州府同知王尚用,楷书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宜宾博物馆黄庭坚书法文献展-3














资料选摘:
     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黄庭坚(1045年至1105年)因修《神宗实录》即俗称“铁龙爪案”被人所诬,谪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年)三月,因表兄张向赴任提举夔州路常平,“避亲嫌”,以涪州(今重庆涪陵、长寿)别驾安置于黔州(今重庆彭水、黔江)的黄庭坚,再迁戎州安置。戎州即今天的宜宾。
       黄庭坚从涪陵到达宜宾后,据光绪二年(1876年)所印之《黄山谷诗全集》所附年谱,里面称“寓居南寺,作‘槁木寮’、‘死灰庵’”。不过,到了宜宾后,因为川南一地民风淳厚,物产丰盈,黄庭坚很快消退了“死灰”心,在宜宾写下许多赞美当地风物民情的诗文,如《对青竹赋》、《煎茶赋》、《安乐泉颂·姚子雪曲》、《苦笋赋》等。其中《苦笋赋》中的“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句,不仅是黄当时心境的自侃,更成了今天宜宾特产的标签。由于宜宾与文化厚积的成都、嘉州(今乐山市)、眉州(今眉山市,“三苏”的出生地)相对较近,也让黄庭坚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从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到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就黄庭坚的诗、文和书法,他的宜宾生涯为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依《黄庭坚全集》的调查统计,黄在宜宾写诗约八十首、文赋约二十篇、题识约十条、尺牍约十通。诗有五古、五绝、五律、七古、七绝、七律,文有赋、记、论、序、题等。不仅数量、题材硕丰,而且诗文的气象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戏赠家安国》“家侯口吃善著书,常愿执戈王前驱。朱绂蹉跎晚监郡,吟弄风月思天衢。二苏平生亲且旧,少年笔砚老杯酒。但使一气转洪钧,此老矍铄还冠军”。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谪贬宜宾三年后,已经见不到黄庭坚初来乍到时的“死灰”,而是一派老不服输、一派精神振作的样子。又如《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一诗,黄公写道:“西来雪浪如炰烹,两涯一苇乃可横。忽思锺陵江十里,白蘋风起縠纹生。酒杯未觉浮蚁滑,茶鼎已作苍蝇鸣。归时共须落日尽,亦嫌持盖仆屡更。”此诗可见,在宜宾的黄庭坚已经过得相当的滋润,茶酒人生。无论风浪多高多大,都可以“两涯一苇乃可横”。
宜宾,秦、汉称僰道,梁、隋、唐称戎州,黄庭坚谪贬时仍称戎州。黄于此三年,对当地的历史、人文、地理、风俗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肯定。他在《故僰道廖君画像赞·序》里讲,廖仲良迁僰道之后,买山耕作,数年之后已富十倍,然后办儒学,其子廖琮登嘉祐二年(1057)进士弟,“戎人仕于朝,自琮始”。这段考证,填补了宜宾文化史和教育史的空白,可以说如果没有黄庭坚这篇文字,我们或无从知道,宜宾在唐还是一块远离文化中心的羁縻之地,如何在宋朝快速融入中原文化,或者说快速融入成都文化,以及这一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事实也是,正是他在宜宾的影响和教化,在其离开戎州十年后的政和四年(1114),一个带有蔑称的“戎州”改名为“叙州”。何谓“叙”?《说文解字》“次弟也”,也就是原来尚未脱尽“西南夷”的边地宜宾,从此如《尚书·皋陶谟》所说,“天叙有典”地进入到了中原文化之列。黄庭坚的第二十九世孙黄德华在《裔孙太华祭庭坚公文》中称其先祖黄庭坚“种德巴蜀”一词,很好地说明了黄于戎州三年的教化意义。
    全文请参见《从恩施到宜宾,黄庭坚谪居六年的诗书岁月》(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刘火)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05-0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5400821242408937&wfr=spider&for=p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