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2023-07-21 09:16:58)
标签:

杂谈

分类: 东走西看
在唐长寿老师的文章中看到,在乐山夹江县甘江镇二郎庙附近的棉花坡分布着大量的汉代崖墓,特别是有束竹柱。“附近绵花坡有汉代崖墓多座,其中3座墓有不少画像石刻。画像内容为吹箫乐伎与瑞鸟、鸟衔蛇、跪羊、嘉鱼、人骑羊等。建筑雕刻更有特色,墓门两层房檐结构的形式在乐山崖墓群中十分罕见,其中的束竹柱保存尤其完好,竹棱纹、绳索纹均清晰可见。一墓墓门雕刻一人跪坐,旁有一鱼相对,老百戏称为“姜太公钓鱼”,算是乡民对文物的解释了”很想去看,就托熟悉夹江的朋友打听具体位置。
朋友很热情,在一个周末找人带我去。在酷暑天爬山钻林好辛苦,很多时候是没有路的,草也长着半人高,他们拿着砍刀砍出一条路来,有时还是把我拽提上去的。主要是当地村民不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找了好几处才找到,差一点就放弃了。夹江当地的朋友好认真的,还翻了县志,整理出两页资料在上山前发我学习。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导航神水休闲庄,房子背后就是棉花坡崖墓区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126号崖墓,并排紧挨着三个独立墓室
最左的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硕大的斗栱下的束竹柱,竹节和捆束的绳纹清晰可见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对称位置的柱子看不出束竹的样式,不知道是不是外面的雕刻剥落了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中间的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最右边的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126号附近的一个墓,墓室不大,好玩的是门楣上方,拱眼壁中有个萌萌的猫头鹰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看看找的其他崖墓吧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林草繁茂,全靠村民拿着砍刀砍出一条路来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看到一处有斗栱,他们就兴奋了,但是不是我要找的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风化太严重了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在神水休闲庄休息的时候,看到院中的黄葵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乐游乐山——夹江甘江棉花坡崖墓

附上朋友给我在县志上找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夹江汉崖墓

      从成乐公路山口到碧云亭、二郞庙大约一公里的路旁,有众多的崖墓,十分引人注目。崖墓分布于夹江县甘江镇所属的盘渡村、新民村、艾中村和碧云亭公园范围内。此处崖墓不但是夹江地域最集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崖墓群,而且也是乐山市地域崖墓密集区之一。具体以盘渡村为数量最多,公园内次之,总数达三百余窟。蟠龙河畔的崖墓群是夹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九盘山中棉花坡的崖墓群是乐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伏龟山、张山、寨子山、观音山、王高山等九盘诸峰的山崖和山谷中,沿蟠龙河新民村一社至艾中村七社的范围内,崖墓绵延不断,即散布,又集中;有孤立独处,又有几座、十余座一组的群聚。特别是盘渡村蟠龙河畔张山、寨子山的崖墓最为密集,上下重叠,鳞次栉比,大小错落相间,洞穴密若蜂房。崖墓的凿造,或高或低,一般依山势沿崖壁而上,或一字排开,布局合理。高者凿造在30米以上的山胁间,坡度约60度至70度的陡岩上(如艾中村七社王高山处崖墓)。低者距水面仅有二、三米,且已掩没于土中(如盘渡村伏龟山猫儿沱处崖墓)。这规模宏大的众多崖墓构成了一个奇异的洞穴世界。在二郎庙山门的脚下,有崖墓十余座,修造规模比较宏大。在一墓门右侧,发现有镌刻在石壁上的“元和囗囗十二月廿三日造冢”字样,“元和”是东汉章帝刘炟年号(公元84~87年),清楚地表明此墓距今有1910年了。此处的刻记,经仔细多处察看,是这一带仅有的唯一题刻。汉崖墓的营建,平面的布局,推测均模仿当时生活习俗的居宅凿造。形制结构,大致可分为单室、双室与多室类型。各型墓葬规模大小相差悬殊,这肯定与墓主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分不开的。张山、寨子山都有单穴单室墓,深度2米,宽约1米,高1米,凿一容棺石槽,墓壁斧凿痕迹十分草率,相当粗糙。二郎庙下有几穴为双室与多室墓。其中有几穴并列墓室是比较典型和富有特色的多室墓,墓道深达29.5米,甬道宽敞,两侧有各种用途的耳室、享堂、棺台,连续数进,墓门有对称跪羊浮雕,还隐约可见风化残存的房檐、瓦当等仿木建筑雕刻,两穴墓室外形分居,内部相通,布局基本一致,只是上方一穴墓道仅深20余米,此类墓穴,疑为同族或同家合葬之墓。
       崖墓的奇异体现于墓的深度和墓门的精美装饰。崖墓的檐口多为三进,外阔内狭。有的墓口宽大是由于年代久远,垮塌所致。一般崖面至墓门均有二、三米的坦地。墓室最深的是丈人峰下的一墓穴,深不可测,未有人探寻到底,据当地人讲,深度至少在40米以上,近年因垮塌已堵塞。棉花坡123号墓,测量深度达36米。125号墓,深达19.8米。崖墓门的精美装饰最令人伫步观赏。棉花坡124、125、126号墓为中型单室制墓,墓门精美的平面浅浮雕刻仿木建筑结构,如房檐、瓦当等清晰完整,所饰花瓣纹缕清爽如新。椽档间刻有浮雕“钓鱼图”,其意或是墓主生前所好再现,或希冀死后继续享受有“余”。125、126号墓门浮雕为吹箫俑与瑞鸟,檐下左右并列两束竹柱,下饰悬环的“一斗三升”曲拱与人骑羊图、人与跪羊浮雕。所有墓门石壁上装饰的瓦当、板瓦、椽、枋、楣等仿木建筑雕刻,大多采用垂立平面浮雕,个别为弧面浅浮雕和阴刻线。这些雕刻多以繁杂的图案,可见在雕刻完工时期,是多么光彩溢目。倘若涂以色彩,又是多么的富丽堂皇。在张山的个别墓室底,新发现雕刻有长1.8米,高1.5米,深0.3米的大型蝙蝠形虎怪“图腾”,刀法简洁,造型深沉而又豪放,古朴而富野趣,有浓郁的古代气韵风格。由于藏于墓穴深处,故相当清晰、完整。棉花坡的几处崖墓外观,除自然坍塌、山石风化剥落外,人为的破坏少一些,虽经千年风霜,墓门所饰图案、雕刻均可尽情观赏。九盘诸山的崖墓凿造,足以证明在东汉这一带人烟稠密,居民殷实富庶,已形成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的居民聚落,反映了夹江过去这片土地在当时的繁荣兴旺。现在从汉崖墓的遗迹,去探索古代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风情,对了解夹江过去的文明历史、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夹江县志》(民国版)载:“《晋书》:山陬水曲,獠洞森列,或深至数丈、数十丈,皆獠人凿以居也。”前人及诸多书籍、地方志多把汉崖墓讹记为“獠洞”,信以为系少数民族先祖的遗迹。农村乡民多称汉崖墓为“蛮洞子”、“蛮王洞”。甚至还讹传为三国孟获率部占七十二洞,此处居其一的说道。漹城一带喜呼汉崖墓为“猫猫洞”。以前千佛岩附近禹王宫侧有数穴崖墓,讹称洞深通廖堰,使人信而不疑,莫敢深入。甘江镇新民村三个洞、狗爬岩等处崖墓,都有奇异的传说。夹江境内的漹城镇、界牌镇、木城镇及南安乡、迎江乡、新新乡等,凡在汉崖墓分布的地方,同时也都衍生出诸多讹传的谈资。汉崖墓群中,原本有许多随葬品,主要为当时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如罐、釜、壶、钵、盘、碗等,也有各种陶俑,以及各种造型的家禽家畜,都做得相当精致、逼真(前些年在挖掘崖墓内浮土填路时,还发现有陶棺残块)。这些墓群随葬品在这一带是百分之百遭破坏盗掘。近年来,崖墓的人为的损坏也较为严重。成乐公路旁以崖墓为地名的“三个洞”,由于开厂打石,早已徒留其名了。文物毁弃,无以再复,前人凿造崖墓于岗峦以图永久,精心营建,不遗余力以企不朽,给我们留下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珍贵的艺术瑰宝,崖墓的主人未必能推测到现在的情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