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镌造至今1300多年来,千佛岩佛像历经沧桑:明代以前两次塌方损毁了部分佛像,长期的风雨剥蚀使许多佛像表层脱落,某段时期开山打石竟使100余窟(1000余尊)精美的佛像荡然无存……然而,对千佛岩佛像的保护也从未停止:宋明两代多次建造佛像保护亭;清代县令在千佛岩镌刻了“禁止上下一带开厂打石如违严究”的文物保护禁令,这是千佛岩最早的文物保护官方告示;民国时期主持修建“穿山堰”的胡疆容县长,为了不损坏佛像,不畏艰险,开凿山洞,让堰水沿岩脚穿山而过……
龙脑石
沿江前行,有望龙坪,临江下望,但见急流江水之中,一座龙脑奇石兀自巍然不动。明代嘉定知州郭卫宸有诗赞曰:江头一块石,独立不能移。相彼波流者,谁将砥柱之。而渔纲竞急,以济舟难迟。
望龙坪前,是一座“铁石关隘”坊。牌坊南临百尺深渊,北依千仞绝壁,所在位置是古代的铁石关遗址。经关口往下走,是秦汉古栈道遗址。石级直接开凿在岩基上,从关口到城下共108步,它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着原有的风貌,那被往来行人踩塌磨损塌陷的痕迹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古老,这段沿江道路是历史上有名的“南安平乡明亭大道”。铁石关古栈道不仅是陆路要塞,且凭仗其险要地形,与江对岸的陡峭岩壁隔河对峙,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扼守着一江青流。《三国志》和《华阳国志》上记叙的南安峡口伐黄元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089
古泾口
万象亭傍山一侧的石壁上,镌刻着“古泾口”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庄重古朴,这是明代张庭的题刻。据说,张庭别号五兀山人,曾做到吏部郎中,他持正秉公,选贤任能,革新吏治,后遭到诬陷中伤,罢职回乡,办有“五兀书院”。

“泾口”之名始于秦。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兵灭蜀,接着“移秦民万家实之”,以巩固其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实(充实)蜀秦民主要来自陕西省关中平原的泾水流域,他们虽已徙居蜀地,但仍然念念不忘故土,迁入夹江境内的“秦民”常常思念家乡“泾水”,并视青衣江水如泾河之水,因而以“泾口”之名来称其新居之地,只是后人加了个“古”字。
(注明:文中借用部分网友“莎萝蔓蛇”图片。)
前一篇:乐游乐山——夹江杨公阙
后一篇:乐游乐山——夹江千佛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