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楼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0年)巡抚田雯重建,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晚上的甲秀楼,游人如织
甲秀楼
过桥有个翠微园,晚上没开放


看介绍有点意思,以后补上

走到岸边看甲秀楼和浮玉桥全景
南明河夜景
文昌阁。坐落在贵阳城老东门的月城上,据万历《贵州通志》,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重修,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均有维修和扩建。占地1200平方米,以设计巧妙、结构独特而著名,原为供奉文昌帝君之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一般来说,古代楼阁大都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偶数等角,但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形楼阁,属国内唯一。该阁是一座九角三层宝塔形建筑,两边设有配殿,前为联结配殿的斋房,平面布局成四合院形。主楼高约20米,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底层呈正方形,第二层和第三层是不等度数9个角。顶层金柱用楼过梁承托,檐柱下穿二层,作二层金柱;二层檐柱穿至底层,又作底层金柱,如此逐层下放,构成上小下大稳定形式,各层均有较大空间,外观壮丽,气势雄伟;内二、三层楞木各九根,屋顶9角,柱54根,梁81根,均为9的倍数,可谓匠心巧运。阁楼古朴雄伟,阁下庭院幽雅,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绘;雕刻与北方古建筑迥异。配殿和斋房均为重檐悬山顶。初建时还附设有骡马殿,主楼上并置铜鼓一面。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