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2023-03-30 09:55:23)
标签:

杂谈

分类: 东走西看
        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据播州(即今遵义)的杨氏鼻祖杨端之十三代孙。粲为杨轼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杨轸为嗣。秉性好学,笃信儒家经典,少年即怀大志。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袭播州安抚使,执掌播事30余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中兴人物。
       杨粲治播州以“文武兼资”著称,对外反对金人入侵,对内实行比较开明宽松的对内政策,播州社会稳定,生产发展,财富日增。他继承其祖杨选、其父杨轼“结庐养士”、“留意艺文”的传统,崇尚儒术,建学造士,大修先庙,“肇修郡之儒学、琳宫、梵刹、桥道”,众多学者、僧人、道士在播州传播学术和宗教,各得其所。晚年杨粲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准绳,总结毕生统治经验,作《家训十条》,并刻石以示子孙。文日:“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奸贤,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这10条家训,被后人评为“有功名教、福贻子孙”的垂世范言。
       杨粲在发展文化的同时,大力振武治军,实施耕战政策,对播民实行亦农亦兵,“且耕且战,得富国强兵之策”。他的后世子孙继承发扬了这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术,在杨价、杨文治播时,为抗击蒙元,保家卫国,播州雄威军驰骋西南战场,在多次远征作战中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被朝廷誉为“国之藩屏”。杨粲卒于宋绍定年间,官终武翼大夫。因子孙在抗金战争中报效疆场,宋王朝屡次为杨粲加封赐谥,赠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等头衔,并“赐庙忠烈,封威毅侯”。

      杨粲墓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皇坟嘴,始建于南宋理宗淳年间(1241~1252年)。
早先的国保碑在河对面,碑附近有小路可到河边经石桩过河。现在修了大桥方便过河了。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杨粲墓结构为平顶双室,用白砂岩条石砌筑,以子母扣层层套合的方法固定,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杨粲墓占地面积50.1平方米,在西南地区已发掘的同类墓中居于首位。杨粲墓石刻艺术明显继承了北宋艺术史传统,遵循了其写实主义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延伸,有“西南古代石刻艺术宝库”的美称。播州墓葬对于研究南宋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有重要价值。 1982年2月23日,杨粲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杨粲墓的平面布局是南北两室并列,为夫妇合葬墓,左为杨粲的男墓室,右为其妻的女墓室。每室包括墓门、前室和后室三部分,后室有过道相通,两室南北壁和后室后壁的雕刻装饰相互对称,结构严整。杨粲墓四角垫有圆雕龙柱,两侧为交股的龙身和龙尾。后室墓顶各有一方形藻井,当中分别镌双钩“庆栋“(男室)、“德宇“(女室)字样。两室墓门的高度、位置、装饰基本相同,安有仿木构单页门扉,可以开阖关锁。墓地是男女分室合葬的大型石墓。墓室全用白砂岩条石,最大的石料一块竟达六千多公斤。纯用榫接法砌筑,无灰砂粘合痕迹。两个墓室,两墓室结构大致相同,有墓门、前室和后室,后室间有过道相通。棺椁置于后室中央。后室墓顶上,各有长方形藻井。墓室内外有浮雕,有的细部彩绘帖金。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杨粲墓由于早年被盗过,随葬品幸存不多。杨粲墓石刻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多种技法,有圆雕、高浮雕、低浮雕、减地雕及线刻,是杨粲墓石刻的一大特色。为了达到石刻的和谐统一,多种技法交替运用,互相配合,以求得最好的艺术效果。石刻的内容可分为:人物、仿木结构建筑物、器用家具、花卉、鸟兽等,皆围绕着中心人物烘托渲染,处于辅助地位。石刻人物有:墓主、文官、武士、侍童、女官、力士、进贡人等,形象大多塑造的很生动而具有个性,杨粲墓中有28尊人物造像,尊卑贵贱,各得其所。

墓主杨粲是全墓中心人物,其位于南室后壁正中,他头戴长脚幞头,身着朝服,正襟危坐,表情严肃。腰横宽带,袖手端坐于有披垫的龙头交椅上。杨粲象宽广的额头,舒展的眉宇,两眼平视炯炯有神,笔直的鼻梁,薄而微翘的嘴唇,充分表现出一副矜持自大的神气。整个面都用圆刀刻成,使之富有肌肉的弹性:加之用平刀刻出衣纹,线条刚健流畅,韵律感很强,并夸张了肥腯的身躯。左右有龙柱互峙,前面有龙案(棺床),两边侧壁上,对称雕刻着文官武将,侍女童子,形态各异。
男室负重人身体壮实,呈蹲式,单腿跪地,赤膊,肩上披垫肩,腰系短裙,下身着长裤,双手戴手镯,一手按在膝上,一手向上托着基石,让人有力扛千斤之感。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顶部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底部,棺床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男室两龛中的启门人却较特别,是两个青年男子,定名为“童子启门”。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杨粲墓内有武士8尊,4尊立于墓门外拱立柱上,真人大小,魁梧雄壮,个个技挂齐整,头戴兜鉴,身穿铠甲,脚蹬战靴,或执长柄战斧,或握弓箭,目光炯炯有神,凛然而立,慑人心魄。另有4尊,男女后室各立2尊,形象与外门柱上武士大致一样。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有文官2人,同武士排列在杨粲后室两侧石壁上。头戴直脚幞头,身穿圆领右衽大袖长袍,腰间扎带,双手抱纺,面貌谦恭。文官武将装束齐整分列两边,一派古代宫廷上朝的架势。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女室中有两尊武士石刻,应用高浮雕与低浮雕相兼技法,头戴铁盔,身着战袍,双手握着一把战斧,肃然挺立。女室中还有两幅“童女启门“石刻,塑造了两个半裸的侍女,侧立于半开半掩的门边,腼腆文静,仿佛在恭候主人,含蓄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主仆关系。女室负重人呈跪姿,上身穿马甲,敞胸露怀,围短裙,着长裤,腰系布带:一手按住胸腹,一手撑在腰间,作奋力状。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男室和女室相通的过道侧壁上,并排而立两幅进贡人浅浮雕,形象基本相同,为一体格强壮、肌肉发达的力士,赤膊光脚,踝上戴环,肩上披一长巾,胸前系结,腰围短裙,布带扎在腰间;双手戴手镯,高举一方盘,盘内盛满珊瑚、珍珠、金玉等宝物,金光灿灿。其发式很是特别,短发,梳理整齐,从头部两边分层向上卷起。值得注意的是,在杨粲石雕坐像两边站立的侍从,也是这种发式,由此可以推测,很可能这是当时播州较为流行的一种男子发式。
贵州博物馆所藏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杨粲墓中有一根“虎柱“石雕,一边是龙,一边是虎。最有意思的是虎柱,头是虎头,身体却似龙形,盘绕柱子,轻灵活跃,造型十分夸张,线条却很明快,体现了作者大胆的构思及高超的雕刻技艺。虎柱与龙柱相对而立,匀称而协调,具有装饰效果。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墓中浮雕,除了人物,还有“野鹿衔芝“、“凤穿葡萄“、“双狮抢球“等装饰性雕刻,均构思巧妙、雕工精美,较富生活气息。浮雕像中,有“进贡人像“。卷发跣足,上身赤裸,搭一纱巾,下身着角裙,手脚戴镯环,手顶装满珊瑚、珍珠和金银的贡盘,面目质朴而沉鸷。两幅“野鹿衔芝“图用低浮雕刻成,一只温驯的野鹿,衔着一叶灵芝奔跑跳跃。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两块墓碑埋于墓前的封土中,残缺不全,但“嗣孙武功大夫右卫将军知播州“的字样清晰可见,时间是“太岁丁未淳祐“。墓志铭和镇墓石皆已断裂,符咒依稀可见。

杨粲墓作为南宋墓葬的典型,播州墓葬唯杨粲墓马首是瞻,这种文化观念和艺术精神一直影响着黔北地区风俗。《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录》详细记录了杨粲墓对杨文、杨升、杨纲以及杨爱的墓室形制的影响。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杨粲墓中还有一些老构件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贵州游记(十八)杨粲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