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济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古城东2.5千米的东桥村。弘济桥始建于隋代,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是中国现存的大型古代石拱桥之一,在中国古代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济桥是一座单孔双敞肩式石拱桥,全部由青石砌筑砌成。在建筑结构及形制上与安济桥(赵州桥)基本相仿,在建筑规模上略小于安济桥(赵州桥)。东西长48.9米,宽6.82米,
主拱券净跨为31.88米,弧矢为6.02米(主拱券顶到两券脚之间连线的垂直距离)。 在其主拱券两端券肋到桥面之间各设有两个并列小拱券,两端的小券跨径,一为3.5米,弧失1.6米,另一为1.9米,弧失为1.05米。
靠近桥堍的边券跨度为3.8米,高为2.85米。主拱券由18道单券纵向排列砌筑的,每道单券平均使用33~34块券石,共用券石600余块,券石之间用0.37米至0.43米铁束腰相连结。
弘济桥两侧边券拱背都是用出檐钩联石铺墁,相邻的桥面石纵横之间用铁束腰镶嵌相连,纵横缝隙用江米浆拌合的灰土进行了填灌。
在主拱券拱背还安装了两根隐蔽的大铁梁,把18道单券紧紧地锔在一起。弘济桥主拱券每道单券券石都是榫卯串联交接,石构件的这种用法实际上是采用了古代马车木轮的制作原理,其优点是整体性、稳固性和抗震性能加强。弘济桥两侧边券拱背都是用出檐钩联石铺墁的。这种作法,不但造型美观,更主要的是钩联石把两侧边券紧紧地拢住,减少了边券外倾的可能性,增强了主拱券的整体性和稳固性。在修建时,每砌好一道单券,再砌另一道,单券彼此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结构的石拱桥突出的优点是:当其中一块或几块券石出现间碎裂时,只能对所在的单券构成影响,但不会对相邻的其它单券构成大的威胁。
弘济桥采用主拱券双敞肩的桥梁设计,既保证了航运的通畅,又达到了河水上涨时可以分流的目的,同时减轻了桥的重量节省了石料,也是出于美观的考虑。为适应通大船的需要,加上弘济桥两侧的地势较洼,弘济桥的失跨比是15.3(安济桥的失跨比是15.1)。
弘济桥桥面两侧各有方形望柱9根,栏板17块,抱鼓石2块。弘济桥望柱顶端圆雕有七个狮子、八个猴子、桃子、石榴等。栏板上浮雕有鹿、麒麟、节节封侯、吴牛喘月、武松打虎、八仙故事、松梅竹兰、缠枝花等,图案雕琢精细,形象逼真。外边券均有精美的浮雕,大券与小券中间刻有龙头,是蛟龙望水的浮雕;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飞马,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卉。券顶两侧各雕有一巨大的吸水兽。
弘济桥主拱券南侧边券吸水兽上面的桥面石上刻有一小孔,直径4~5厘米,呈弯曲状通向吸水兽头顶上侧。每当遇到淹没吸水兽或接近小孔下面边沿的特大洪水时,这个小孔就会发出低沉的"鸣鸣"声,类似老牛的叫声,因此当地群众叫这个孔为"地牤牛"。它是运用空气流动和声学原理凿成的。当地流传一首顺口溜:两个仙桃俩石榴,七个狮子八个猴,中间一个"地牦牛",几句顺口溜就把弘济桥上的雕刻进行了形象地总结和概括。
(以上内容来自360搜索“弘济桥”)
有化石痕迹
滏阳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