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2013年4月20日至11月15日,考古人员完成了对陕西省神木市"我国史前规模最大城址"石峁遗址第二年度的主动性考古工作,发现了樊庄子祭坛、祭祀遗迹以及皇城台夯土基址、池苑遗址。樊庄子祭坛、祭祀遗迹位于石峁城址外城东南方向,距离外城城墙约300米。祭坛具层阶结构,共3层。皇城台位于石峁城址内城中部偏西,历年来发现的遗迹遗物最为丰富集中。夯土基址小板块夯筑的迹象明显确凿,钻探所知的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池苑遗址紧接夯土基址北部,现存面积约300平方米,深逾2米。

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处最为重要的发现是70余件精美石雕,石雕多数出土于墙体的倒塌石块内,部分还镶嵌在南护墙墙面上。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少量为双面,以减地浮雕为主,还有少量阴刻、圆雕。石雕的雕刻内容大致可分为"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五类,其中"神面"石雕体量较大,雕刻最为传神。单面浮雕多为对称式构图,最大者长度超过2.6米。圆雕为椭圆形柱体,立于夹道正中的地面之上,高度近1米,两面雕刻相同的神面。系列测年数据显示,这批石雕的年代应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为皇城台在石峁城址内的核心地位奠定了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墙面上镶砌石雕的现象应与石峁遗址中发现的"藏玉于墙"和以人头奠基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体现了石峁先民对皇城台大台基的精神寄托。
实验室外墙装饰就再现了石雕元素




2018年4月,考古人员在皇城台遗址上发掘出土了4000年前大型鹰形陶器。经过拼接复原的陶鹰残高50至60厘米,身体部位塑造得栩栩如生,作展翅伸颈状。通过对大量陶片的辨认,类似的陶鹰多达10余件。考古专家认为,如此大体量的新石器时代动物造型陶塑在国内实属罕见,从造型与结构来讲,陶鹰肯定不是实用器,可能与王权或曾在皇城台进行的宗教祭祀公共活动有关。“数以万计的骨器及制作骨器的相关遗物暗示出皇城台上可能存在的骨器制作作坊;制作精良、栩栩如生的10余件陶鹰、100余片被集中埋置的卜骨,这些遗物仿佛赋予了皇城台强大的精神甚或宗教信仰内涵……凡此种种,只为表达皇城台居民在石峁城内的最高等级地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说。(来自《三秦都市报》
从皇城台远看内城城墙遗址,搭有棚子的山头

在2012年的一次考古挖掘对石峁城址外城北部的25000余平方米的一座城门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外城东门址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部分组成。此次考古中发掘出6件完整的玉器,种类为玉铲、玉璜、石雕人头像等。这是石峁遗址考古中首次发掘出的玉器。玉器就在石墙里,这是奇特的发现。可发掘中确实如此。出土的玉器一种是在倾斜的石墙里面,第二种就是在倒塌的石墙堆积里面,距离地面都比较低。在2012年的挖掘中,考古人员在外城东门还发现了壁画的身影。考古人员在一段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100余块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这是龙山时期遗址中发现壁画数量最多的一次。几何图案是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流行图案,之前就曾发现过这类图案。



2015年9月,考古人员在石峁外城东门附近清理出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错落有致院落,其窑洞式住房、高处库房、礼仪性厅房及石铺地坪和院落门址等结构基本清晰,如此完整而罕见的石砌院落无疑对于研究龙山文化晚期较高等级人物的居住条件和早期国家等具有重要意义。
南墩台内夏代院落
北墩台
前一篇:陕北信天游(十四)榆林佳县云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