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2019-09-05 09:49:31)
标签:

玄奘

杂谈

分类: 东走西看
       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的少陵原畔,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664年,玄奘圆寂后葬于白鹿原,669年又改葬樊川凤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
      现兴教寺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藏经楼等。兴教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其中一处遗产点。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山门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钟鼓楼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大雄宝殿前左右各有一块碑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大雄宝殿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法堂后有卧佛殿,此殿内供奉长约9米的香樟木雕刻卧佛,金箔贴身,右肋而卧,金光闪闪,满殿生辉。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忘了什么名了,姑且叫偏殿吧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转入大雄宝殿右边的塔院,就看见三座古塔,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三藏的舍利塔,玄奘塔左右各有较矮小的砖塔一座,分别为玄奘弟子窥基(西)和新罗王之孙圆测(东)的灵塔,造于682年和1115年,形式与玄奘塔略同。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玄奘塔立于兴教寺塔院正中,砖造,总高21米,五层,平面方形,仿楼阁式。底层边长5.2米,每层檐下皆用砖做成简单的斗拱。斗拱上面,用斜角砌成"牙子",其上再加叠层出檐。第一层塔身经过后代修缮,已是平素的砖墙,没有倚柱;而以上四层则用砖砌成八角柱的一半的倚柱,再在倚柱上隐起额枋、头拱。塔内有小方室供奉玄奘法师塑像。底层较高,以上各层依次收减。因是墓塔,所以除层外,其上四层概不能登临。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塔背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0)篆刻的《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因亦称大遍觉塔。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窥基是玄奘的大弟子,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窥基生长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中,祖父尉迟懿是隋朝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是唐朝开国公,伯父尉迟恭是唐朝名将,受封鄂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东归长安,专注传译事业,并着意物色、培养传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窥基,见其眉目秀朗,举止大方,便有意度他为弟子,亲自去和他的父亲商量,得其允许。但因为窥基出身贵族,出家须经手续,直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七岁时,才正式舍家受度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654),复有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这时他年二十三岁。两年以后,即应诏参顶译经。从此,他一直跟着玄奘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的译场,随从受业。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译场逝世,译经事业中止。窥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专事撰述。以后曾有一段时间,在他的祖籍附近游历,沿途仍讲经造疏,从事弘化。他还曾在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
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年五十一岁。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后于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年)七月启塔荼毗,迁入平原新塔,位于玄奘舍利塔的西侧。基师塔平面方形,砖砌仿木结构楼阁式三层砖塔,高6.76米。底层龛室内有窥基泥塑像,底层西面嵌有“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并序”碑,二层东壁嵌“基师塔”砖铭。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圆测是新罗(朝鲜)王的孙子。随遣唐使来到长安,他精通梵语,熟悉汉文,后拜玄奘为师,是唯识宗的继承人之一。武则天当政时期,圆测颇受优待,每遇中外名僧论道,必邀圆测首位开讲。垂拱年间(685~688),圆测受诏助中印度僧地婆诃罗译出经论十八部、三十四卷,武则天写序于各经之首。此时,新罗王数次上表,请圆测师回国,弘扬佛法。但因武则天垂情惜才,婉言拒之,是以未能回国而留居大唐。证圣元年(695),圆测再一次应诏助于阗僧实叉难陀译经。然译事未终,即卒于佛授记寺,时为万岁通天元年(696)七月二十二日,临终前,圆测嘱咐弟子将自己陪葬在师父的舍利塔旁。火化后弟子慈善分其遗骨,带回长安,葬于终南山丰德寺东岭上。北宋政和五年(1115),同州龙兴寺僧广越,又取丰德寺东岭上测师遗骨一份,葬于兴教寺玄奘塔之东侧。
圆测塔平面方形,砖砌仿木结构楼阁式三层砖塔,高7.1米。底层东面嵌有“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铭并序”碑,二层西壁嵌“测师塔”砖铭。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玄奘塔后两侧,有两块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这两块碑肯定是仿建的,原碑是在西安碑林还是大慈恩寺藏着呢。
褚遂良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的《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碑》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玄奘塔后有三藏院,大殿内有精美浮雕,描述西天取经的经历。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围廊有碑
玄奘法师像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十八罗汉像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窥基大师像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圆测法师像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大雄宝殿左边的东跨院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藏经楼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关中平原记(八)护国兴教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