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之旅(六十五)平顺大云院

标签:
古建山西壁画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弥陀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1.8米,明次间略同;总进深10.1米,山面次间约合当心间之半;平面接近方形。殿前无月台,前后檐当心间辟门,前檐次间安直棂窗。檐柱侧角生起显著。柱头上于栏额之上加施普柏枋一材,此为采用普柏枋部件之始(普拍枋的作用主要是加强柱头和栌斗中间的摩擦力)。柱上斗双抄五铺作,耍头为短促的下昂形。殿内后槽当心间用金柱两根,金柱上不施普柏枋,仍沿袭着唐制。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对乳用三柱",上有驼峰、托脚承平梁,平梁上有驼峰、侏儒柱、大叉手、捧节令以承负脊。驼峰较小,侏儒柱甚细,是此二构件初产生阶段的雏形。因无前槽金柱,纵断面前后槽结构不一致。梁架上驼峰尺寸、形制各异,多达8种。殿顶明清补葺过,已非原貌,但少量瓦件可看出非宋元以后之物。殿内斗、枋、替木等构件上还保存有一部分五代彩绘,是中国古建筑中稀有之例。
正门扇面墙上左测绘有观世音菩萨,右侧是大势至菩萨,乃弥陀佛胁侍。二菩萨坦胸露腹,面相凝重,雍容典稚。正面上部画飞天,飞天乘云遨游长空,姿态飘逸。
扇面墙背面画"西方净土变",云气缭绕,菩萨、天王、侍从等参插其中,上部天宫楼阁悬空,画面下方是8个边歌边舞边奏乐的乐伎,吹笛拍钹,广袖长裙,围成环状,翩翩起舞,神姿仙态,楚楚动人,壁画上承晚唐风格,无论男女皆以丰腴富态为美,心胸坦荡,气宇轩昂,是中国现存寺观中惟一的五代壁画遗作。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五代彩画11平方米,色彩庄重,古朴典雅。
山西的古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就必然要维修。维修的部位包括建筑的屋顶、室内梁架、门窗、台基、斗拱等。从历代维修的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勘察情况看,历史上维修较多的部位,大多集中在屋顶和梁架部分。一座建筑物中往往存在着多个朝代的构件,建筑的年代越早,更换的构件就越多,给建筑的时代定性带来了困难。因此,古建筑梁架的现存年代,也就成了对整个建筑进行断代的主要依据。大云院大佛殿虽经过后代匠人们的不断修整,但梁架结构却完整保持了五代的风貌,是一座不折不扣的五代木构建筑。
大殿出檐深远,正面看如两翼齐伸,给人以雄壮稳定的感觉。殿体主要靠八根立柱支撑,墙壁并不支撑殿顶的重量,只起遮蔽的作用,具有中国木构古建"墙倒屋不塌"的鲜明特色。除了梁架,大佛殿里的许多构件更是淋漓尽致地显现着五代木构建筑的鲜明符号。大云院大佛殿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在建筑上它新增加了一个构件,就是普拍枋这个构件。这是中国现存建筑中使用普拍枋的最早实例。普拍枋和阑额是架在柱头之间的这两个构件,在太原天龙山北齐石窟中,就出现了阑额,但还没有使用普拍枋。陕西的玄奘塔首次出现了仿木结构的普拍枋构件,但在山西现存的几座唐代木构建筑中还没有普拍枋的使用,只安置阑额。同为五代建筑的镇国寺万佛殿也没有使用,直到辽代这种构件才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因而,大佛殿的这道普拍枋,也就成了中国木构古建中使用普拍枋最早的实例。
古建筑梁架上的这个兼具承重和装饰双重作用的构件叫驼峰,使用驼峰最早的实例出现在另一座五代木构建筑龙门寺西配殿中,但规格和形状比较单一。比西配殿晚十五年建造的大佛殿同样也使用了这一构件,但大佛殿内驼峰的规格和形状多达八种,这在其他木构古建中是罕见的。这充分说明,早在五代,驼峰的使用就已经得到了普及。中国人的祖先很会摆弄这些原始的木头,勾心斗角,相互叠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组合形式------斗拱。斗拱不仅仅起支撑屋檐的作用,更是古建筑发展演变的年历。有"亚洲第一古建"之盛誉的南禅寺大佛殿,建于唐大中三年(公元782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由于地处偏僻山村,当时也没有对建筑的规格进行统一规定,因而南禅寺大佛殿的拱枋断面规格不一。直到北宋,官方颁布了建筑设计专用书籍《营造法式》后,建筑用材才得以规范。《营造法式》将建筑所有用材归为八等,并规定了每等材的建筑规模。大云院大佛殿的拱枋用材完全符合《营造法式》中规定的四等材规格。因而,大佛殿也就成了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
后一篇:山西古建之旅(六十六)平顺天台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