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九)榆林窟
标签:
甘肃河西走廊文化石窟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到榆林窟停车场,首先被厚厚的雪景给吸引了。
大家纷纷在拍没有冰冻的榆林河
看壁画
25号窟
该窟艺术价值颇高,在整个敦煌石窟中也属于珍品。前室正壁门两侧分别绘毗琉璃天王像和毗沙门天王像。主室窟顶可见千佛残迹。正壁中部绘卢舍那佛像和虚空藏、弥勒、地藏、文殊等八大菩萨像,北侧绘释迦行像,南侧已毁。南、北两侧壁分别绘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前壁门两侧绘文殊变、普贤变。全窟壁画构图严谨、造型逼真,色彩绚丽。威武有力的天王、力士、庄严慈祥的菩萨,栩栩如生的昆仑奴及狮子、白象,神态生动,线条潇洒流畅,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和精湛技艺。尤其是"弥勒经变"中的农作、扫街、宴会、探亲、写经、剃度等描绘社会生活的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此窟细密精致而秀丽的壁画艺术,是敦煌石窟中唐壁画的典范。
中唐时代瓜州由土蕃统治,这是土蕃建的功德窟。有干无量经变画,常院长称为敦煌石窟艺术之冠,经变画是佛教内容壁画在中国首创,有唐代吴道子风格。虽然是中唐时期,但还是盛唐风格。
找出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敦煌特展的图片
文殊变
观无量寿经变
3号窟
建于西夏中晚期,覆斗顶。西夏和宋国并行,艺术深受宋代影响。
画面远处的背景中,群峰耸立、奇石突兀、山峦楼宇,隐现于环山烟云之中。这便是《华严经》描绘的文殊菩萨的道场—清凉山,传说中国的五台山就是文殊的道场。此幅《文殊变》以大幅的水墨山水为背景,奇峰突起、雾锁山腰,古刹隐藏于幽谷、彩虹横跨于山峦,一道灵光从山洞中射出,使得所描绘的仙山琼阁愈显神秘而幽静。大山大水体现了这一时期山水画技法的最高成就。整幅山水画构图采用中国画传统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将不同角度的人像和景物在同一平面和空间中自然地表现出来,体现了画史中所记载的“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的意境。从绘画的技法来看,整个画面都是在强调线描的造型作用和追求线描的艺术效果。敷色简略,只加轻微的晕染,同时大量地运用了素白底色和白描手法,闲雅清淡中又显现出华丽的气势。线描中有表现丰满而有弹性肌体的铁线描;有表现衣服转折有致的折芦描;有连绵多变的兰叶描;有表现丝绸光滑细致的行云流水描;有表现头发飞举飘扬的高古游丝描。所有这些线描清晰流畅,一气呵成,堪称古代山水画的杰作。




文殊变、普贤变,图上方的山水很漂亮,很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味道,想起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很多人会猜那分别是文殊、普贤的道场五台山和峨眉山,还会附会普贤菩萨后的山水是南方山水,比文殊菩萨后的山水要更加婉约秀丽。而根据张小刚老师讲,这两幅画上方的山水画都是五台山。
洞窟东壁南侧的一幅“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民俗的宝贵资料。它是历代各类经变都无法比拟的,它超越了佛教图像仪轨的内容,这是西夏时代画家们的独创,也是该画具有珍贵历史和艺术价值所在。此画高3.70米,宽2.20米,面积为8.14平方米。敷色简单,且以冷色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色彩,类似于“白描”人物画。整幅画都是在强调线描的造型作用和追求线描艺术的效果,画家在绘制这幅画时下了极大的功夫,发挥出了极高的水平,它不愧是一幅价值高的经变画。
观音像为五十一面,作宝塔形重叠,上下十层。用器物代替观音的手,佛经说:千手和千眼是观音菩萨发大慈悲,为救济众生,诸般苦难,广施众生百般利乐所致。在这里“千手”并非确指一千,而是以千喻多。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表示智慧无穷。画面上并没有把观音的每一只手都充分画出来,而是绘出很多器物来代表观音的手。图中内容丰富,整个画面中出现了166种器物,按照对称均衡的原则分布在观音像的两边,其中有41只手中的器物是根据天竺僧人不空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绘制的,其余的则是画家根据西夏社会生活场面和所见而绘制的,在图中画出了人物、动物、植物、建筑、交通工具、生产工具、乐器、量器、宝物乐器、兵器以及其它各种法物、法器。特别是图中绘制的“牛耕手、冶铁手、酿酒手”都丰富而真实地反映了西夏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场景,在图中牛耕手绘在画面的左侧,农夫右手扶犁,左手扬鞭,两头健壮的耕牛一黑一白,顶上横置木杆,奋力拉动深深插入土中的犁头。这种二牛抬杆直辕犁的耕作方式,在西北农村一直沿用到今天,从图中可以窥出西夏统治着在占有广大的西北地区后,吸取了汉文化和先进的耕作技术,用牛耕地,发展生产,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不知耕稼为何物的游牧骑射生活方式。
冶铁手:此图画在画面的左上侧,地面上放着一个古老的立柜式(这当是中国风箱最早样式之一)风箱,其中一人右手往炉里加燃料,左手用力在拉风箱,风箱的前面有两个人抡动大锤在用力敲打。文献记载西夏冶炼业规模不小,水平较高,西夏出产的铁制胄和刀剑在当时颇享盛誉。
酿酒手:图上画“塔式蒸馏器”,图中有两名妇女,一人在灶前烧火,手中还拿着吹火筒,另一人端着碗,正在相互交谈,仿佛是品尝过后评说新酒的优劣。这幅画真实确切地表明了西夏民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形态和饮酒的习俗,西夏的祖先原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无定居,地域的荒漠和气候的高寒,饮酒御寒和治关节病痛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嗜物。因此酿酒业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是西夏文化史料中极为罕见的,也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壁画描绘,使我们对一千多年前西夏社会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另外,第6窟高约25米的弥勒佛,全身金箔敷就,灿然如新、金碧辉煌,显得极其庄严雄伟。第11窟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哑罗汉,上身前倾,张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灵活现,堪称榆林窟彩塑的代表。
榆林窟第29窟,西夏。
西夏文
药师经变
南方天王。榆林窟第15窟,中唐。霍熙亮临摹
水月观音。榆林窟第2窟,西夏。李承仙临摹。
绿度母。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榆林窟第4窟,西夏。霍熙亮、冯仲年临摹。
释迦多宝说法图,榆林窟第4窟,元代。李其琼、关友惠临摹
曹议金及侍从供养像。榆林窟第16窟,五代。史苇湘临摹
九佛回纹藻井。榆林窟第10窟,元代。冯仲年、孙纪元临摹。
前一篇:陇西行(十)莫高窟
后一篇: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展走进川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