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2019-01-27 20:27:24)
标签:

甘肃

河西走廊

文化

石窟

杂谈

分类: 东走西看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藏族乡,前一天看的马蹄寺石窟也属于肃南裕固县,当天早上出发时,我以为坐不了多久车就会到了 ,没想到快到中午了才到,这个县好大啊。赶紧百度一下裕固县资料: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是中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120-200公里,总面积2.38万平方公里。比四川一个市都大。
      文殊山石窟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镇祁文乡文殊村的文殊山上,始建于北凉时期(401年-433年),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是中国早期佛教遗存,位于凉州模式石窟的范围内,是研究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河西地区与西域的佛教建筑、艺术关系有重要价值。其壁画具有河西地区早期洞窟壁画的布局特点,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则是敦煌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现存的西夏时期的壁画是研究西夏佛教及其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现存窟龛百余个,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个、禅窟1个,窟前寺院遗址28处。现存有壁画、塑像较为重要的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和后山古佛洞、干佛洞等,均为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穹隆顶。另有在窟内开凿小禅室的禅窟。
       明、清两代喇嘛教盛行,同时还有道教也以文殊山为圣地,以致多数的洞窟都加建窟廊或殿堂。据调查,文殊山共有大小寺观三十多所:属于道教者约占三分之二,佛教庙宇仅有千佛楼、观音阁、地藏寺、文殊寺,睡佛寺等十数处。清人《重修肃州新志稿》记载:“山峡之内,凿山为洞,建屋为寺,俗称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 一般认为,文殊山石窟群始建于北凉时期(401~ 433)。现存元代泰定三年(1326)所建《重修文殊寺碑》记:“所观文殊圣寺古迹,建立已经八百年矣”。从公元1326年上溯八百年,为公元526年,时在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在此以前,酒泉属十六国前凉统治,后西凉李嵩在酒泉建都,接着又为北凉沮渠蒙逊的属地。北魏灭北凉后,酒泉即隶属北魏版图。所有以上这些朝代,都是佛教盛行时期,文殊山离酒泉不远,自然有兴建石窟佛寺的可能。
       南北朝至隋唐以来,此地汇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艺术,据传说文殊菩萨曾显灵于此,有文殊菩萨殿、文殊寺、文殊洞,年代久远,最负盛名。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曾在文殊寺居住了三个月,讲经说法,并组织工匠重新开挖了一座石窟,塑造了文殊菩萨像。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先去的后山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现存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为穹隆顶、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中心柱上下分三层,下层为方形台基,上面两层每面凿圆拱龛,龛内塑一佛像,龛外塑二胁侍菩萨,造像躯体健壮古朴。洞窟四壁及顶部彩绘壁画题材有千佛、说法图、七佛、伎乐天、供养人等。窟顶绘伎乐飞天,窟壁上层大面积绘千佛,中部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下部绘供养人像。壁画采用西域晕染画法,强调色彩的明暗对比和人物形象的立体效果。

后山我们就看了两个窟,万佛洞和古佛洞。(备注:找遍资料,都说的是前山千佛洞和古佛洞,没有看到对万佛洞的介绍)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后山第一窟,原名古佛洞,为中型塔柱式,深广各约 5 米 ,塔柱中层雕出龛像,龛型和龛楣结构以及莲花龛柱装饰,都类似敦煌千佛洞早期形式,全部造像和壁画为后代改动。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下过雪,斜栈道上都积冰了,下来的时候非常滑,抓着扶梯一点一点挪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中午吃过午饭,去前山石窟,据负责后勤保障的客服说,她足足敲门说服餐厅提供午饭用了一个小时,冬天淡季,没什么游客,餐厅都放假关门了。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走进前山,就看见骆驼山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一步一个脚坑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前山也只看了两个窟,古千佛洞和万佛洞
前山第一窟,原名千佛洞。开凿于悬崖高处,窟外有清代建筑的殿堂式窟廊三间,窟为北朝多见的中心塔柱式,窟室不大,深广各约4米 ,方塔每面宽约2米 ,每面各雕上下二层单龛像,龛内单身坐佛,龛外左右胁侍菩萨,也是敦煌千佛洞早期造像多见的布局。窟四壁仍保存有类似敦煌北魏风格的壁画原作,这是文殊山窟群中最值得珍贵的早期遗迹。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千佛洞高3.60米,宽3.94米,深3.80米,中心柱式建筑,仅于中心柱四周开龛,窟顶及四围壁画色彩鲜艳,风格古朴,保存完好的西壁、南壁均绘有千佛之像。中心柱上下分三层,下层为方形台基,上面两层每面凿圆拱龛,龛内塑一佛像,龛外塑二胁侍菩萨,造像躯体健壮古朴。洞窟四壁及顶部彩绘壁画,题材有千佛、说法图、七佛、伎乐天、供养人等。窟顶绘伎乐飞天,窟壁上层大面积绘千佛,中部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下部绘供养人像。壁画采用西域晕染画法,强调色彩的明暗对比和人物形象的立体效果。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千佛洞中心柱上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前山第三窟,位于悬崖上层,又称万佛洞。洞窟凿于北魏,中心柱窟式。从窟内塔柱式的构造上,可确定为早期开凿,《重修肃州新志》亦称文殊山万佛洞为北魏所造。有多层壁画,主要为西夏前后,有些部分可以看到外层剥离后西魏时的壁画。顶上有凉州瑞像,四角有四大天王镇窟之用。北壁的西夏壁画《弥勒上生兜率经变图》,保存完好,极其精美。四周壁画还有本生故事,在西夏时期流行本生故事。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万佛洞外观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西夏壁画《弥勒上生兜率经变图》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洞窟四角的“镇窟四大天王”,看风格,像是明代的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看看团友的小伙伴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在后山一只始终尾随我们队伍的狗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网上的图片,文殊山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陇西行(六)文殊山石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