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建筑旅游山西文化杂谈 |
分类: 东走西看 |





高踞霍山顶上寺内的飞虹塔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且留有工匠题款的一座七彩琉璃塔,由于其塔身五彩斑斓如雨后彩虹,故名"飞虹塔",被誉为中华第一琉璃宝塔。飞虹塔始建于汉代,前身是阿育王塔,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汾阳王郭子仪至此,发现宝塔出现了严重的裂痕,于是奏请重修,始改现名。现塔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历时12年建成。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京师大慧和尚又于飞虹塔的底层加建了一圈围廊。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
飞虹塔平面八边形,是有十三层的楼阁式佛塔,高47.6米。除底层为木回廊外,其他均用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第二层以上塔身外表全部镶嵌有琉璃仿木构件,各层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莲柱,琉璃仿木构斗拱与莲瓣隔层相间,表层全部镶嵌黄、绿、蓝三色琉璃烧制的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龛、花卉、人物、翔凤、狮
、象、鸟兽等琉璃构件,一层一组图案,形式多样,图案各异。塔身第二层设平座一周,施琉璃勾栏、望柱,平座之上有佛、菩萨、天王、弟子、金刚等像。第三至第十层各面均砌筑有佛龛、门洞和枋心,内置佛、菩萨、童子像,门洞两侧镶嵌琉璃盘龙、宝珠等饰物。第三层东、西、南、北四面施券拱门,各面正中有琉璃烧造的四大天王像,正南天王像两侧有明王驾龙琉璃像,正北则以凤凰居中,二金刚披甲跨兽胁侍两旁。琉璃在阳光照射下,流光溢彩,夺人心魄。
据说86版电视剧《西游记》之《扫塔辨奇冤》,唐僧扫塔外景就用的是飞虹塔。(据说塔内楼梯用的应县木塔)
全国的佛教寺院成千上万,为何山西洪洞广胜寺却著称全国,闻名世界?其原因在于这座佛寺早在八百多年前即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就供养有一部《金代大藏经》简称《金藏》,因广胜寺原属赵城县,故定名《赵城金藏》。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到广胜寺,在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尘封了几百年的金代大藏经,但此时的《赵城金藏》只剩下5000多卷,尽管如此,依旧引起世界轰动。1942年,广胜寺爱国僧人与八路军共同谱写了一曲保护《赵城金藏》可歌可泣的壮歌,在日本人的重重包围下,将《赵城金藏》护送至解放区。《赵城金藏》即现在《中华大藏经》之底本,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1949年5月21日,赵城金藏由根据地运到北京移交北京图书馆珍藏,新华社发了专电新闻。







另外的殿







朋友加了句台词


霍山南麓、霍泉北侧的下寺,山门高耸,建筑别致,弥陀殿五开间大殿仅用两根柱子。

可惜在维修,山门紧闭。下寺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穿心式过道建筑,单檐歇山顶,施筒瓦板,特别之处在于在前后屋檐下,增设一层腰檐,从远处看如同重檐歇山式。修建年度不详,从结构、用材上看,估计为元代遗构。


广胜寺除了飞虹塔,最出名的地方在于下寺前后两殿四铺壁画民国年间(1928-1929年前后)被盗贩国外。上世纪二十年代,多年未加修葺的广胜寺下寺愈加颓废,殿宇破损,寺宇和地方政府却无力修缮。1928年,有文物商登门求购大佛殿内的元代壁画,这些壁画是真正的元代作品,画工精美,色彩丰富。寺僧贞达和尚认为,与其大殿塌毁,壁画同归于尽,不如舍画保殿,他与地方官员、乡绅们商议后,于第二年将壁画剥离出售,售价仅为1600块大洋。壁画被割成了几百块运到了美国。寺僧用这笔钱修缮完庙宇后,立碑详细记载了售画与修缮的过程。下寺后殿的壁画只残存16㎡,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余大部分于1928年被盗卖。
流失海外的壁画详情如下:
下寺后殿东壁《炽盛光佛会图》,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的阿特金斯纳尔逊博物馆,元代绘制。
后殿西壁《药师佛绘图》,长十五米,高七米半,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元代绘制。
前殿壁画绘制于明代,东西两壁的《炽盛光佛会图》和《药师佛绘图》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药师佛绘图》中的四位药师佛神将,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壁画可参见:山西广胜寺壁画全览_清苦老财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6d299d0102x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