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之旅(二十二)太原晋祠
 (2018-09-07 15:10:13)
	
			
					(2018-09-07 15:10:13)		| 标签: 杂谈山西文化旅游古建筑 | 分类: 东走西看 | 
到了太原,告别郭师傅。我们住在太原火车站附近的全季酒店。安顿好后,
我出去觅食,想不到旁边500米处就是山西大学。在校内吃过晚餐后,在校园内转了一转,学生不多,才想起还在暑假中。第二天早上,朋友身体不适,在酒店休息。我独自一人打车去晋祠。晋祠是我心心念念好久的地方,记不清是小时候看的东周列国志(小人书)还是初中语文教材留下的印象,总之,我就是想去看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望像艺术闻名于世,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百余座、雕塑百余尊、碑碣四百余座,千年古树二十余棵,文物精品之多,实属罕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称晋祠。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
晋祠始建于北魏386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建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増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王体的中轴线建筑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晋祠有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有三绝:宋代侍女像、周柏、难老泉,有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都基本在中轴线附近。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莹氖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对晋词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绘,“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
李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郭沫若诗“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水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姿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明代建筑,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西部戏台为清代补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
戏台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

会仙桥,明代石桥,相传四月初四位仙人在桥上约会,故名。桥长6米,宽3米,桥面中部凸,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栏围护,两侧均有题字。
经过会仙桥,看见金人台。四角各立有一尊宋代铁铸武士,为晋祠镇水护祠。与之遥遥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她们的阴柔之美与铁人的阳刚之气,形成鲜明对比以及美学的平衡。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铸造水平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神态威武,英姿勃勃,代表了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以上三尊铁人都是北宋所铸。下图这个东北隅的铁人是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技铁甲的东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近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謄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祠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
金人台琉璃阁,高约4米,下部为砖台,台上施琉璃勾栏、望柱、栏板,阁身四面各施廊柱四根,单间小阁,单檐歇山顶,为明代作品。
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对越”二字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题写,取自《诗经
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 
对越坊和献殿之间,左右有钟鼓楼。钟鼓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

 

献殿的建筑很有讲头,我在旁边蹭听一导游大姐讲了好长时间。金代建筑还保留唐风,梁柱起承重作用,斗栱硕大。


非常简洁

柱头皆为五铺作,华栱作平昂状;补间则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耍头作下昂状。斗拱约合《营造法式》所规定之五等材。保留了宋早期建筑之特征——普柏枋出头,阑额不出头。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名鱼沼。沼上架有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 
下图为李乾朗手绘鱼沼飞梁和圣母殿


桥东月台上置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铸造于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胸前铭文尚存,为珍贵文物。
 
 
殿顶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脊上饰各种动物走兽。琉璃经后人更换,今存为明世宗嘉靖年间遗物。时代虽晚,但造型和釉色俱佳,是琉璃制作鼎盛时期作品。


廊下高悬多块楹联匾额


圣母殿前的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有近千年的历史。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豪放健美,其中六条为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原物,两条为宋徽宗崇宁初年补施。八年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此属先驱。

“显灵昭济圣母”匾为宋代遗物,清乾隆年间杨廷璇撰书对联一副,挂于殿门两侧:“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龛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是宋代原作。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主像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端坐木制神龛内,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统治者形象。待女像分列两侧,待女像身高约1.6米,与真人相仿,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亳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有的伺侯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各自有鲜明的个性和气质,口有情,目有神,让我们看到是宋代宫廷生活的典型人物造型和北宋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真实人物,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龛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是宋代原作。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主像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端坐木制神龛内,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统治者形象。待女像分列两侧,待女像身高约1.6米,与真人相仿,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亳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有的伺侯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各自有鲜明的个性和气质,口有情,目有神,让我们看到是宋代宫廷生活的典型人物造型和北宋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真实人物,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其中最出名的是戴红花的一名侍女,居然脸被蒙着。不过隔着栅栏这个角度也看不清,导游把她手机里的给我看。眼角似乎还有一滴泪。
其中最出名的是戴红花的一名侍女,居然脸被蒙着。不过隔着栅栏这个角度也看不清,导游把她手机里的给我看。眼角似乎还有一滴泪。


左边这个年纪看起来最大



最右边靠近主像的侍女看起来地位较高,是捧印的。
 
 
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幸晋祠,亲撰铭文,刻石立碑。碑通高39米,其中碑首高1.28米,碑身高1.95米,碑座高0.67米,宽1.2米,厚0.27米,以石灰岩雕造,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甘六日”九字。全碑计有序文21.5行,每行40—50字不等,共1003字;铭文4.5行,200字;全文总计1203字。碑文辞藻华丽,气势雄浑,歌颂了宗周政治及唐叔虞的建国方略,赞美唐叔虞“承文继武”、“经仁纬义”,称颂了晋祠建筑的精巧和自然风光的秀丽,揭露了隋炀帝杨广的昏庸残暴,颂扬了李唐王朝的文治武功,提出了“兴邦建国”、“以政为德”等治国思想。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开创了行书上碑的先河。
《晋祠之铭并序》碑历经千余年,下部字迹因风蚀而漫漶,清代邑人杨亭堉于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照原拓本钩重刻,今存亭内西侧,供游人对照阅读鉴赏。亭内北壁悬挂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父子传容像各一帧,系根据故宫南薰殿影印本翻印。

亭内还有清代名儒朱彝尊辑唐代诗人杜甫诗句为联之碑刻:“文章干古事,社稷一戎衣。”言简意赅,概括了碑文以武力夺取天下、用文教巩固政权的中心思想。

庭院中还有一块“太平兴国”碑的复制品。原名为“新修晋祠碑铭并序”碑,俗称“太平兴国”碑。为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宋太宗赵光义下诏立碑。其主要内容为:歌颂了北宋开国帝王文治武功和平定北汉的丰功伟业,描述了重修唐叔虞祠的盛况,表达了北宋君臣期望借重修唐叔虞祠来保佑大宋皇权永固的思想。此碑是研究北宋平定北汉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研究唐叔虞祠、圣母殿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复制展板,感觉写此段话的人是经过语文阅读理解概括中心思想训练的。】
大门也就是寺庙的山门内,有元代乐伎塑像,十四尊,分别持有笛子、琵琶、三弦、拔等乐器,是研究元代服饰、礼乐制度以及音乐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
唐叔虞祠是西周晋国宗祠,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1267年)重建,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殿内主供西周时期唐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胞弟,因其封地为唐国,而古代兄弟排行有伯仲叔季之称,因此称为唐叔虞。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而来。
这里还有个“桐叶分封”的故事。圣母殿前多块匾上也有提及。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与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史记》称此为“剪桐封弟”。 


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
周柏,又名“齐年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形似卧龙。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挺拔,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这棵古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树高17.44米,树5.58米,主干直径1.77米。这棵古柏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历代讴歌者甚多,宋代欧阳修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是晋祠三绝之一。


周柏北边是善利泉,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与难老泉对称,为晋水第三源泉,取义于《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圣母殿的南侧,有个台骀(读dai四声)庙,创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1956年重建。殿中央供明代木刻台骀像,左供土地神,右奉五道神,相传台骀为张氏始祖,后因治水有功,被尊为汾水之神。
台骀庙再往南走就是难老泉和水母楼。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周柏并称“晋祠三绝”。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田地。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
在难老泉亭后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官。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这里有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据传,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出嫁后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婆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存心刁难。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是善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等柳女返回重挑时,老人送给柳女一条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但千万不能把鞭子提出瓮外。柳女回家一试,果然灵验,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瓮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回娘家,偷偷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瓮外,顿时,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正在娘家梳头的柳女闻讯赶来,情急中她一手扶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顾不上喘气,就慌忙把草垫在瓮上一扣,自己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说也奇怪,柳氏坐到瓮上后,水势顿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在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渐渐地退了。人们纷纷赶到柳氏家中,只见她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唤她,她也不应声,临近一看,原来柳氏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望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型像。
南北两地的农民经常为争水互斗,屡有伤亡。后来官府出面“调解”纠纷,在潭边支起一口滚沸的油锅,置入十枚铜钱,让双方各派代表从油锅里取出铜钱,以确定水量,并言明判定之后,永免争执。北岸这边走出了一位张姓青年,勇敢地从滚沸的油锅里取出七枚铜钱,于是北渠的农民就永得七分水量。可那青年受烫伤过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个故事有塔为证,一湾碧水中立有“中流砥柱”的石塔,塔前石堤南三北七凿有十孔圆洞,清澈的泉水沿人字渠南北两向涓涓涌流。此塔又名“张郎塔”。
下两图为网上下载,看看冬天的样子。石舫上匾额“不系舟”,为冯玉祥所题
难老泉水自亭井内泉源处涌出,经暗渠达石龙首,再自龙口喷吐泻于石塘中,石龙首下有汉白玉持钵僧,持钵接水。


游客争相去接水
 智伯渠上双孔桥名为“挂雪桥”
智伯渠上双孔桥名为“挂雪桥” 
 
圣母殿后山上,还有云陶洞、朝阳洞、读书台、公输子祠等。
读书台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读书台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卷棚硬山顶,有前廊,檐下悬画卷式“读书台”匾额,为太原知县吴重光题写。
晋祠中轴线南侧有奉圣寺,全称“十方奉圣神寺”,又名“释迦厂”,与晋祠互为表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今已与晋祠风景、文物区融为一体。寺原为初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别墅,别墅主人因一生攻城略地、杀生过多而致晚年“谢宾客不与通”,高祖武徳五年(622年)鄂国公尉迟恭捐别墅建寺,“斯寺之名系唐高祖所赐,故名“奉圣寺”(见《晋祠志》)。寺宇虽屡经兴废,但初唐所建大殿仍保留始创时之形制。令人痛惜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却被拆毁他用,80年代初始予重建。寺院山门遗址上矗立景清门,系1980年自祠北东侧迁建于此,门名取自窦庠《太原送穆质南游》诗:“今朝天景清,秋入晋阳城句。大门亦称“惠远门”,面阔五间,进深四橡,设中柱一列,有板门三道,总体形制与山西芮城县永乐官龙虎殿近似,同属元代所建门庑形制的典范,为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遗物。
傅山,即傅青主,山西太原人。除了思想家、艺术家外,傅青主还擅长医学,尤其是妇科。提起傅青主,就想起《七剑下天山》。
晋祠很美,但是周边环境和服务要吐下槽。晋祠在太原市区南部,离市区25公里,我打的花了70多元。快到晋祠时,遇上修路,眼看就要到了,三百米堵了20多分钟。一个三角地带,两边都打围修路,在暑假旅游高峰期,可以优化一下工程组织方式嘛。下车后,进了一个脏乱的区域(可能是停车场,我快步走过,没仔细看),不少农村野导游围过来,我赶紧跑了。去买票时咨询解说服务时,告知我解说都在开会,要解说至少等一个小时。我去,当时快9点了,正式游客即将大量进入的时候,开什么会啊,不过售票工作人员也告诉我,有微信方式的电子解说和租借的电子解说仪。我进入大门后,正在手机上寻找晋祠微信公众号时,有一个带牌的年轻女孩走过来说可以提供解说服务,费用80元(官方也是80元)。我无奈地请她讲解。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