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之旅(九)悬空寺
标签:
大同古建筑旅游山西文化 |
分类: 东走西看 |
车开到金龙峡上方

两山相夹狭窄处是近来政府为了避免洪水对山体和悬空寺的影响,在上游建了水库拦河坝。据说曾经山洪很厉害,问讲解,最高水位达到多少,她说不知道。
看这张图,就可见悬空寺有多小。悬空寺历经多年不倒,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悬挂于翠屏峰山壁凹形处,两边突出的山崖缓解了风势,东边天峰岭遮挡了太阳,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小时,风侵,雨蚀、日晒都对其损害不大。

徐霞客赞“天下巨观”


殿楼的分布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
寺院以西为正,大门向南。整个悬空寺分成三个部分,最南边寺庙是建在石头垒起的平面上的,长不及10米、宽不过3米的长方形寺院。背崖处是一排整齐的二层楼殿,下层是和尚食宿的禅房和念经的佛堂,其中一间现已作为风景区管理处的值班室。上层是寺之主殿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的脊顶,还各有4间配殿(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均榱桷翚飞,负崖危栖。寺院南北两端还各配有一座正方形钟鼓楼,悬空突出,相互对称,内置悬梯,为上下通道。
下图中间和右边两座楼才是真正的悬空,分别称为南楼和北楼,均有三层,两楼相连的木栈道是北魏遗留下来的。为了游览方便,规划了一个单循环换线,从大雄宝殿外的禅院进入,进钟鼓楼北楼,进入南楼一楼,沿石壁过道(新凿的,原来没有)到北楼一楼、二楼、三楼,再返回进木栈道,到南楼三楼,下二楼回到大雄宝殿。

钟鼓楼北楼内部屋顶


上方配殿悬空



站在南楼一楼回看钟鼓楼北楼

南楼一楼为纯阳宫,下图为纯阳宫外屋檐结构
“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这些竖立的柱子是近年新加的,过去没有。承重的就是嵌入石壁的横柱,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据说石壁内柱子的剖面为一梯形,内大外小。

对面山壁从左到右写着“禅”“和”“佛”三个大字



木栈道下方

北楼三楼的三教殿是全寺最高处,殿内塑像是唐代的,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地方。



几乎贴着屋檐瓦当走,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
后一篇:山西古建之旅(十)北岳恒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