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之旅(四)大同华严寺
标签:
大同古建筑旅游山西文化 |
分类: 东走西看 |
从鼓楼西街走来,首先看见华严下寺,现作为寺庙出口。

这是山门里面,一看就特别喜欢。

走进大门,看见一个空旷的院子,有种大寺的气派。

殿前有抱厦

藻井




绕过大殿,进入这个门才是原来的华严上寺。

穿个这个院子,就可以看见大雄宝殿了。这是在大雄宝殿台阶上回看。后面高的大殿是前面院子的普光明殿。


月台中央的铁铸香炉,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铸造,2.3米高,下部为须弥基座,上部为仿木塔式二层楼阁。

大雄宝殿辽末毁于兵燹后又于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在旧址重建。因为此次重建多是原样重裝或仿辽复制更新构件,故现存殿堂之结构、形制与手法仍呈辽代风格。殿面阔九间,53.75米;进深五间十椽,29米;总面积1559平方米,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殿堂。整个大殿气势雄伟,结构坚固,历800余年风雨而面貌仍旧。大殿檐高9.5米,出檐3.6米,单檐五脊庑殿顶,举折平缓,顶部覆盖筒瓦,黄、绿色琉璃瓦剪边。筒瓦长80厘米,重约27斤。殿顶正脊高1.5米,两鸱吻高达4.5米,规模甚大,增添了建筑物的雄浑气势。
大殿当心间及左右梢间辟门,两次间筑以厚壁,与一般习见之置殿门于明、次三间的做法不同,形制古朴,亦为金代原物。殿门下部为双扇板门,外饰壸(壶字多一横,读kun三声)门牙子,门颊两侧施腰串,每扇门有7排钉,每排有钉9枚,此种壸门装饰为国内已知之最古者。上部为窗棂,门窗形制仍保留着辽金式样。大殿内槽柱高于外槽柱,说明这是座厅堂型佛殿。殿堂内部采用减柱法构筑,减少内槽金柱12根,外槽柱略向里移,使殿内柱子密度稀疏,不影响对殿顶重荷的承载且节约木材,并扩大殿内前部空间,便于布列佛像和进行参禅拜佛活动。梁架结构作了相应改革、除梁栿外有4道柱头枋环结成框架,增加了建筑的刚度,并使大殿造型更趋美观。大殿梁架原为彻上露明造,明宣宗宣德年间(1462-1435年)及代宗景秦年间(1450-1456年)由主持僧资宝加设平棋(即天花板)、将梁架隐匿于其内,计有973块。台基长61.4米,宽34.33米,高4米。台基前建月台是中国古代建筑自唐、宋以来的固有规制,大同市今存辽、金佛寺之主体建筑在高大的台基前均奇端有“凸”字形月台。该寺大雄宝殿月台宽敵开阔,长33米,宽18.9米。
(以上文字摘自筑境.精致建筑100系列王宝库撰《大同华严寺》)
北端鸱吻为金代原物。历经数自年风雷电仍光泽然,脊饰垂兽作二首相联状、形式极为罕见。佛教传入中国后,到了其鼎盛期的南北朝时,印度的摩羯鱼(即鲸鱼)亦随之传入、因其在佛经中被说成是雨神的坐物,具灭火之功能、放以木结构为主体十分易燃的中国传统建筑物便将其形象用于屋脊两端,谓之“鸱吻”或“鸱尾”、以祈求避火。随着时间的推移,摩羯鱼造型的鸱吻逐渐为龙的躯体所取代,其名遂又有“龙吻”之称。脊饰则有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等,并有骑凤仙人(俗谓“走投无路”),各司其职,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这个鸱吻比较古朴,有唐代遗风,和后期建筑上的琉璃鸱吻大不同。可惜下午的光线和我的相机不行。

上匾“大雄宝殿”为明代宣德二年所作,下匾作于明万历年间,“调御丈夫”为佛教术语,一行一楷。

大殿外檐斗栱为双杪(读miao三声)垂栱五铺作,计有7种,形制硕大有力。

佛像两侧塑二十诸天像,诸天为佛的护法神,有大梵天、帝释天、大辩才天、大功德天等,这些天神姿态各异,表情不一,身躯前倾15°,是明代作品。

973块平棋,清宗光绪初年对平棋重予彩绘,饰以圆环及龙、凤、花卉、仙鹤、梵文等各种图案纹样,精致繁复、富于变化、绚丽多彩,极少雷同、表现了绘制者丰富的想象力。

从大雄宝殿往南走,经过一个划分上寺和下寺的通道,来到下寺。
华严寺下寺主体建筑因系存放佛经之殿堂,故称“薄伽教藏”殿。“薄伽”是梵语音译,亦作“婆伽婆”?意译为“世尊”,是佛的十个名号之一。因佛备众德,为世钦重,故号“世尊”。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是华严寺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比改云州为西京的时间还早6年。殿内内槽当心间左侧四椽状底有“推诚竭节功臣大同军节度云、弘、德等州观察处置等使、荣禄大夫、检讨太尉、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使持节云州诸军事行云州刺史、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食邑肆任户、食实封肆百户杨又玄”题字,右侧椽底题有“维重熙七年(1038年)次戊寅玖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建”字样,是该殿建造人及建造年代之确凿证据,证明这是一座历经辽末保大之乱后幸存的辽代建筑,弥足珍贵。
大殿坐落在高大宽广的台基之上,面向东方,殿前建月台,正面施石阶,反映了辽代佛教殿堂东向的习俗及基台平面配置的特有风格。面阔五间,25.6米;进深四间八椽,18.41米;总面积470多平方米;单檐歇山顶,正面居中三间装隔扇6扇,后壁正中开矩形小窗1个,其余部分均以青砖封砌。大殿外观简洁、疏朗、稳固、轻巧。内槽柱与外槽柱等高,是国内现存辽代小型殿阁建筑之典型代表。殿内当心间仅施支柱2根,即所谓“金柱”。左右次间除有前后金柱外,还有一个“分心柱”,用以负载殿顶重荷。这种内柱的配置方法既保持了柱子的合理承重,又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殿内空间,便于礼佛活动且节省木材,说明远在960年前的中国民间建筑师们已熟练地掌握了建筑结构的科学方法。
大殿内、外斗栱计有8种,外檐柱头为双杪重栱计心造,五铺作无昂,式样简单洗练,全无繁复冗杂及支离琐碎之弊端,其尺度比例与建筑物本身权衡得体,十分协调。补间铺作一律一朵,栌斗没有放置在普拍枋上,而是以蜀柱支撑,此种形制介乎于唐、宋之间,与柱头铺作并施,显得主次分明。转角铺作加抹角栱,以分担檐角荷重,这是辽代特有的手法。内檐斗栱计有5种,各因目的不同而有着不同形制。大殿梁架举折平缓,坡度为24°,乃辽、金建筑中坡度之最低者。檐角升起显著,出檐深远,式样古朴,犹存唐代建筑简朴厚重之遗风。下柱头从左右次间起至殿角逐渐加高,使大殿四角向上飞扬,大大增加了殿堂雄伟、庄严而脱俗的气氛。殿内梁架分明栿与草栿两部分。明栿可见秀美的月梁,为典型的辽代通行式样;草栿隐于平棋之上,砍削略显粗糙,明代曾予重修。中国古代建筑的权衡比例与材、栔密切相关,经有关部门实测该大殿“材”的宽、厚大体与宋代《营造法式》的规定相符,而“栔”的宽、厚则较《营造法式》为大,显然是受到唐代形制的影响。
殿内中央3尊主佛像的顶部各有1个斗八藻井,上下皆为八角,这种处理方法避免了佛像背光距天花板较近所造成的压抑感,在结构上也显得富有变化,基本上保留了辽代原样。平棋、藻井、内槽、背板、栌斗、散斗及佛像背光彩绘网目纹、三角柿蒂、流水形环状圆光等辽代通行纹样,形制甚古,仍为辽代原物。平棋上所绘长体飞天,形象端庄,飘逸流动,似悬浮于云空,给人以美的享受。殿内所存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主持僧省学所撰《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碑记》及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西京大华严寺佛日圆照明和尚碑铭》石碑2通,是研究华严寺史的重要资料。
(以上文字摘自筑境.精致建筑100系列王宝库撰《大同华严寺》)
背后开窗

书上找的图片,薄伽教藏殿大吻,高约3.5米,黄绿琉璃烧制,龙形鱼尾。


殿内依墙排列重楼式小木作藏经阁38间及“天宫楼阁”五间,巧夺天工,玲珑之致,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
藏经阁分为上下两层,二层是佛龛,佛像被毁,仿阁楼护栏的样式每一格都不一样(这是俺的口水话,书上说的是:勾栏束腰栏板雕刻镂空几何图案达37种)。一层是藏经处,一格一格的,木门封闭,殿内曾存辽版藏经579帙,经书保存完好,不过现在都移到博物馆进行保存。为了藏经,需要通风换气,在大殿背后开了一扇窗,连接二层阁楼的地方建成一个虹桥,画有所表圳之外绝无仅有的一个实例。(书上的话:在《营造法式》的记载中,天宫楼阁一般设置在腰檐平座上,未见有凌空结构者。但在薄伽教藏殿中由于后壁当心间辟门,致使壁藏无法连接,于是施拱桥以与左右壁藏上层相衔接,使天宫楼阁飞架其上,造成凌空悬浮之势,此种形制为国内所罕见,不能说不是辽代建筑工匠们的一个大胆、新颖而巧妙的创造性处置。)虹桥被佛像挡住,看不了。殿内不准拍照,当地在华严寺外的仿古建筑街区仿造了这一结构,供大家看。我在网上找到这张图。
后一篇:山西古建之旅(五)大同云冈石窟

加载中…